(时评)
走遍南阳 留住乡愁
尤红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南召四棵树乡茂林修竹美如画;刀光剑影虽已暗淡,鲜活的面容犹在眼前飞扬,典韦墓前往事悠悠;“先烈开道为后人,后人继业为忠魂”的孙家楼碑亭,见证一段难忘的岁月……走进《南阳晚报》“走遍南阳”栏目,南阳沃土上的厚重文化扑面而来,缭绕着绵绵的乡愁,散发着浓浓的家乡记忆,让我们对南阳有一种深深的情结,那就像一个农民对土地的深情,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不管走得有多远,离开有多久,总有一片记忆应该属于家国。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句话引发了多少人的共鸣。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身在异乡,一轮明月就会牵绊出浓浓的乡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一句诗就能召唤多少国人奋起卫国。历史文化遗产是物质遗产,更是精神遗产。南阳大地上这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从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陈列在大地之上,书写在典籍之中,流传于百姓之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建设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南阳需要有我们自己的文化符号,就像是城市的密码,牢牢掌握于南阳人手中。
走遍南阳大地,发掘文化遗迹,穿越千年时光,才能亲身感受南阳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穿越历史的滚滚尘烟,那些早已尘封而又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方能再现于世,绚烂多彩的文明画卷方能在我们的眼前徐徐铺开,烛照千古的历史人物才能鲜活璀璨。禹王店苍龙的传说,拐河镇关帝庙的忠议往事,二郎船的奇美风景,无不让我们汲取千年文化中蕴含的力量,在文化海洋里乘风破浪,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走遍南阳,探源溯流,传承文明,通过深入挖掘历史实物证据,传承历史文脉。数十篇文章通过在报纸、公众号上刊登,让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得以迅速传播,扩大了影响。驻足南阳大地,讲好南阳故事,找准南阳文化与大众的契合点;聚焦厚重历史,立足文化传承,让古老的文明与现代城市发展协调统一;厚植文化自信,共建美好家园,让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树根深叶茂再吐新枝,让文明南阳发展之花盛装绽放璀璨夺目,《南阳晚报》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让我们走遍南阳大地,拂去岁月烟尘,凝视岁月留痕,铭记历史沧桑,留住一抹乡愁,传承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