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圣地:西峡马鞍桥
通讯员华中强
马鞍桥位于西峡县重阳镇芦沟村,自古以来,其地理、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是第二次中日战争之西峡口抗日战役胜利的标志性地点,在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著名的抗战圣地。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亭”史诗般的矗立马鞍桥上,既是风景,又是教材,也为历史悠久的重阳古镇平添了几多壮美和神韵。
1945年3月,在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日本法西斯为挽救其军国主义者覆灭的命运,侵华日军在中国发起声势浩大的豫西鄂北会战,企图通过豫陕古道上西峡口要塞西驰,威逼西安和大延安,占领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重庆,灭亡中国。日军第十二军一一0师团、战车第三师团、骑兵第四旅团等部的七万多日本鬼子,从其盘踞的登封、舞阳等地出动,一路攻城掠寨,疯狂西驰,兵锋直指秦楚古道上的西峡口要塞。中国军队和民众团结一心,顽强抗日,在西峡口城被破后,依据天险优势设“布袋”阵,“蛇”形作战,在作为“袋底”收兜处的马鞍桥构筑坚固的工事,为日本侵略者掘好坟墓。
国民党八十五军一一0师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州率部日夜兼程,从嵩县经陈阳坪到丁河一线布防,切断了日军的退路,扎紧了“袋口”;七十八军新四十三师在马鞍桥正面完成袋子底部阻击部署,新四十二师、新四十四师和八十五军二十三师在公路两侧也完成了围歼日军的部署。
1945年4月3日,7000多日军以坦克、战车开道,骑兵殿后,杀气腾腾地向马鞍桥迅猛出击,企图越要塞西驰。驻守在马鞍桥的中国官兵在地方民团和民众的支持下,用战车防御枪狠狠地打击敌人,连续击毁了敌人9辆战车和无数次的疯狂进攻,并组成敢死队誓死拼杀,在马鞍桥以东30华里的长袋形阵地,中国军民痛打落水狗,展开了对日寇的全面围歼,日军从西峡口增援的2000多鬼子和10余辆战车,还有从淅川派出的一个大队援兵,悉数被分割歼灭在马鞍桥以东地区。经过两天三夜的激烈战斗,中国军队全歼日军6000多人,不仅挡住了日军西进的铁蹄,而且日本鬼子从此转入颓势,直到8月15日战败投降。新四十三师一二七团一营的李长庚连长和700多名抗日官兵,却永远长眠在马鞍桥这片英雄的土地上。
西峡口抗日战役是中国十四年抗战最后结束的一次战役,也是历时最长的一次阻击战役,是抗日战争史上唯一举行战地受降仪式的一役,是日军战史记载自认侵华史上败得最惨的一役。
马鞍桥歼灭战作为著名的西峡口抗日战役之“四大歼灭战”(马鞍桥歼灭战、豆腐店歼灭战、马头寨歼灭战和大横岭歼灭战)之首战,打掉了不可一世的日军的嚣张气焰,摧毁了日寇的战斗意志,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马鞍桥因此而青史留名。
英雄的鲜血染红山野沟谷,中国大地上一个小的不能再小马鞍桥,书写了抗战史上不朽的传奇!
马鞍桥是侵华日军在中原西驰的终点,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大写的地名。中国进入全面抗战历史的八年,枪起1937年7月7日的“北京卢沟桥”,终于河南西峡“芦沟村马鞍桥”。是历史的巧合,更是日本军国主义者覆灭的宿命,反正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据《河南省西峡县地名志》载:清中叶时,马鞍桥是古驿道上制作马鞍子的地方,且有一座小石板桥,马鞍桥因而得名;也有人说这个地方的地形两边高、中间低,似马鞍状,且有小桥一座,所以叫马鞍桥。
马鞍桥地理位置自古就非常重要,春秋战国时就是秦楚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关口,两边山势高峻,层峦叠嶂,山脉南北对峙,中间的通道比较狭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的312年,秦、楚丹阳之战就爆发在这里,秦兵依靠这一天然屏障优势,运筹帷幄,大败楚国,楚国主将屈匄被杀至此,此战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西汉时,汉高祖刘邦带兵攻打秦国,曾借助秦楚古道上的“咽喉”,出其不意,直捣咸阳,成就了灭秦建汉的旷世伟业;明朝末年,李自成兵败江南,退居于西坪、重阳的山区,休整生息,防御、进攻两不误,后一举崛起,进军中原,推翻了腐朽的大明王朝……
时至今日,马鞍桥的位置依然重要,它不但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且是贯通东西的一条大动脉:国道312、沪陕高速、宁西铁路、宁西铁路复线、蒙华铁路在此交汇一点,很是蔚为壮观。
历史的辉煌与今日的荣光相映生辉,马鞍桥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