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刘理政通讯员陈林雁)“纸箱包装、网络销售,上门收购,种这110亩西瓜根据不够一个西瓜中介商的采购量。”3月10日,在镇平县马庄乡栗扒村西瓜种植合作社里,30多名群众擦汗如雨忙碌不停移栽西瓜苗,合作社理事长王喜德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现在不怕销路,最担心的是如何把这第一茬大棚西瓜的产量质量搞上去。
乡村振兴没有好的产业不行。作为平原乡镇,如何留住劳动力,并让先进的种植技术扎下根是关键。马庄乡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并再三研究后,引进优质大棚西瓜种植产业,走“村社企”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路子。于是,率先先行先试在栗扒村发展大棚西瓜种植。同时村党支部成立合作社,村支部书记任合作社理事长,村民一万三万不等入股。合作社里的每名成员即是股东又是劳动者,技术入股是山东的客商。这样以来,既提高了大家的工作主动性又确保了西瓜的质量产量和销路。
110亩西瓜大棚全部按照山东青州成熟稳定的结构模式搭建。这样以来,数百万的资金问题立马摆在了面前。“责任扛起来,任务推上去。”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马庄乡党委主动帮助出思路想办法,乡政府补贴资金30万元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入股,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41万元,其他社会入股资金190万元,很快筹资260余万元,建成占地110亩40个大棚。
“每一棵西瓜苗都是从山东运来的,技术员也是从山东青州高薪聘请的。”合作社理事长拿着西瓜苗开心地说道,“甜王”系列西瓜苗都是嫁接好的,根系发达抗病虫害强,一年种植两次反季节西瓜,一个大棚收益在10万元左右。好的产业也影响带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在栗扒村先后数名贫困户筹资万元主动要求入股,务工男性劳动力每天100元,女性劳动力每天60元,整个西瓜种植基地一派火热的劳动场景。
“今天你是务工农民,明天就有可能是老板。”马庄乡党委书记林迪告诉记者,搭建好平台,产业发展路更宽,乡村振兴也就有了奔头,农民有了盼头。不久的将来,入股的农民学好了技术,可以自己发展大棚种植。合作社主动提供大棚搭建技术、种植管理技术和销路,真正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