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托牛所”里话振兴
作者:  陈琼

“托牛所”里话振兴

本报记者陈琼

特约记者谭亚廷

惊蛰过后,一场春雨,使得空气显得清新无比。3月8日,记者来到镇平县枣园镇周岗村的养牛场,一股夹杂甜味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顿觉惬意。

养牛场散发出清香,这到底有啥秘诀?养牛场的负责人谢书云是“80后”,别看她年龄大不,可养牛经验却十分老道。要想牛健康的成长,出产优质的牛肉,就要把它们的“食宿”安排得舒舒服服。通过改进发酵技术,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营养套餐”让饲料与牛的肠胃很好的融合,牛用完餐后,再喝一点恒温水,润润肠道,排除的牛粪就散发出一股清香。听听音乐,保持心情愉悦,这样产出的“雪花肉”口感更鲜嫩。

“现存栏600多头,年出栏6000多头,年产值8000余万元。”说起自己的“牛事业”谢书云格外兴奋。

谢书云一直在外搞肉牛养殖,去年春节回到枣园镇,她被优厚的返乡创业政策所吸引决定返乡创业。当年9月份,一个占地50亩,基础设施投资600余万元的现代化养牛在周岗村拔地而起。

养好牛,打造健康餐桌,是谢书云的初心和目标。环保绿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谢书云通过土地流转,在养牛场旁边种了小麦和玉米,收割后成为饲料,牛吃后排出的粪便,再当做肥料施到菜地里,不仅出产的蔬菜都是绿色无公害的,还改良了土壤结构,形成了种养殖业良性生态循环链。

发展牛经济,让谢书云的生活越来越牛,但她心中始终没有忘记乡亲们。通过到户增收,带动155贫困户增收致富,养牛场也成了周边群众就业的“首选”。“每天来打扫卫生,给牛喂点料,放点音乐,感觉生活过得很充实。”周岗村村民周雄说。

谈到未来,谢书云要把自己的养牛场办成“托牛所”。“乡村要振兴,发展产业是基础。把乡亲们的牛拖管到我这里,用专业的技术带着乡亲们赚更多钱,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