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坚持基层理论宣讲、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他就是省优秀志愿者梁海磊——
生命不息 宣讲不止
本报记者 王延娟
每年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数近2000个小时,累计宣讲党的创新理论3500多场(次),线上讲党课1700多小时,制作各类课件300多个。被中宣部评为2020年度"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是河南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百姓宣讲团成员。日前,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志愿者,这一个个数字和荣誉背后的人,就是宛城区文明实践中心百姓宣讲(志愿)团团长梁海磊。
3月5日下午,记者在宛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见到了正在参加活动的梁海磊,谈起宣讲工作,更是充满激情和自豪。
30年如一日
扎根基层开展理论宣讲
在退休之前,梁海磊曾担任过学校团委书记、市委宣传部理论科长、县区委宣传部长,从事宣传思想政治工作30多年。他非常热爱这项工作,多年来坚持研究、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
"我认为宣讲是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可以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还可以通过宣讲收集到很多有价值、对工作有帮助的问题。"梁海磊告诉记者,在宣讲前他会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走访调研,了解百姓喜欢什么话题,想了解哪方面的政策方针,面对面解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之后再进行备课、试讲,反复打磨后才会给群众讲。
和团员们开备课会
宛城区瓦店镇有一户贫困户,家里两个女儿都有严重的精神病,儿子又常年在外不回家,他常年就靠推三轮车维持生计,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村里闹一场,希望能要来一些福利待遇,为此村干部苦恼不已。梁海磊知道此事后,拿着书前往该贫困户家中,一点点地给他讲政策,用他能听懂的语言把道理讲给他听,从此之后,该贫困户再也不去村里闹了。
2018年,梁海磊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宣讲员,带病冒着酷暑深入到信阳、平顶山、许昌等地,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课之余,调研生态保护的第一手资料。
2020年12月,梁海磊受邀前往平顶山市郏县给乡里的群众做理论宣讲,当天还下着雪,他从上午9点一直讲到11点半,讲完课后便坐车前往漯河市,午饭就是在车上吃提前准备的面包、牛奶。当天下午2点到5点在漯河市召陵区宣讲结束后,他又顾不上吃晚饭,马不停蹄乘坐车赶回南阳,因为第二天的宣讲任务已经安排好了。他不辞劳苦,带病工作,用"接地气"的语言,解群众思想扣子,树立了理论宣讲志愿者的时代风采。
为群众讲党课
梁海磊告诉记者,每次宣讲,他都能切切实实感受到老百姓对党的理论的渴望,感觉自己有责任把理论讲到实处。现在他虽然退休了,可还是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余热。每天晚上散步后到夜里12点是他的备课时间。“主要是消化搜集到的群众意见、梳理大家提出的问题,然后做好笔记、课件。为了把第二天的课讲得更精彩,我宁愿自己少睡一会。”梁海磊告诉记者。
据统计,梁海磊每年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数近2000个小时,他潜心钻研理论宣传和宣讲工作,撰写了600多万字的宣传宣讲工作笔记和讲稿,发表理论作品和宣传文章200余篇,撰稿写了40多个文艺脚本,融理论宣讲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用理论宣讲与故事、文艺演出、线上等方式集合,让理论在群众眼前活起来。
10年坚守
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0年,宛城区委选拔7名骨干组成小分队,组成"草根宣讲团",把乡镇街道、机关学校当作"小阵地",开办"百姓课堂"进行宣讲互动。
准备讲课内容
当时,为了宣讲阐释中宣部编写的《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7名宣传干部每人一个"怎么看",个人备课、集体试讲后,由梁海磊带队,开展"微宣讲"。出乎意料的是,宣讲团受到"追捧",被争相邀请。党的十八大后,便更名为"百姓宣讲团"。
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粮食收购、小麦种植、村"两委"换届,一场场有"热度"更有"温度"的主题宣讲,把宏观抽象的政策、理论变成群众爱听、想听的"心头念",10年坚守,深耕基层,百姓宣讲团也从当初的7人,发展到今天的56名骨干共120名宣讲员,每年开展宣讲1000多场(次)。宣讲活动开展到了武汉、商丘、驻马店等地,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宛城百姓宣讲模式”。
"百姓宣讲一定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会说'普通话',也会说'方言'和'土话'。"作为百姓宣讲团的团长,梁海磊时刻告诫团员们,讲不到听者心里,即使条文背得滚瓜烂熟、口若悬河,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也不买你的帐。基层理论宣讲,百姓‘听得到听得进听得懂’是硬道理,要善于分解、善于提炼、善于细化。小故事里有大道理,小观点中有大理论。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把百年党史讲到老百姓心坎上,改变老百姓对理论宣讲高不可攀的看法,梁海磊常年在四个字上下功夫,那就是"实、新、细、活"。他宣讲的课程,都是根据宣讲对象“定制菜单”,既讲清理论观点,又讲透实践要求,力争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地把故事讲好。像他给学生讲课,就会利用课本里学过的红色故事来带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而给乡村百姓做脱贫攻坚主题宣讲,则用“半条被子”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讲明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用宛城区溧河乡沙岗村袁根、十里铺村张久爱等脱贫典型,把深奥的理论用鲜活的语言娓娓道来,以身边人教育、激励身边人,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在去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网络共讲授"微党课"150多场(次)。最多时,他每天讲(录)3至5场微党课。他还刻录了"海磊讲党课"光盘300多盘,分发给乡村社区和志愿者。另外他还毫不吝啬自己的宣讲经验,以老带新,累计为宣讲团成员修改讲稿600多篇、做示范辅导400多场(次),为省市理论宣讲队伍输送了许多人才。他主持设计了全省第一个"学习强国主题党建公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理论宣讲和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
今年春节过后短短半个月时间,梁海磊已经讲了43节课。常年的废寝忘食,不分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忘我工作,让家里人非常担心,要求他随身携带降压药和速效救心丸。而他却告诉记者,生命不息,宣讲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