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外游子到扎根故土者,从网络文章到出书结集,这一群人——
用文字记录乡音乡愁
本报记者 李萍 通讯员 刘世良
3月1日,社旗县大冯营镇,淅沥春雨中,绿油油的麦田包围着安逸的村庄,房舍旁,道路边,草儿萌发着新鲜的绿,枝梢点缀着嫩黄的叶,不惧细雨的孩子们,仍在雨中嬉闹……这些场景,与春雨一起,落在大冯营人眼中,也落在社旗在外游子的记忆里,更落在他们的笔和镜头中……
就在2月份,“乡土赊旗”丛书《总是岁月最深情》一书顺利出书,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工作的刘尚钞撰写的,里面的文章,大多与故乡大冯营镇有关,也基本上都在“乡土赊旗”公众号上发表过。只要在“乡土赊旗”上发表文章10篇以上的作者,都免费收到了一本。他们,有的与刘尚钞一样,是大冯营镇乃至社旗籍在外工作的游子,有的则是扎根社旗本土的各行各业人士,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坚持用文字写下记忆、抒发情感,在对过往岁月的咀嚼和回味中,在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描绘中,宣传家乡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发展变化。
一个平台,泼洒游子的故土情怀
一碗面条,溢满了母亲的味道;一栋老屋,留存着一家人的喜怒哀乐;一座石桥,定格着一群人的童年岁月……离家的游子,谁的记忆里不会清晰地浮现出故乡的模样?于是,一群社旗的游子,开始用文字回望故乡、泼洒故土情怀。
那是2017年5月,在郑州铁路部门工作的赵华胜在一次联谊会上,听到大家回忆社旗家乡往事并相互交流如今家乡的发展变化,一言一行中充满了思乡之情。他深深地感觉到,在外的不少游子虽然回家乡次数有限,但家乡是大家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而且大家缺乏一个进行交流分享和抒发乡思乡愁的平台。于是他萌生了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想法。在一帮社旗籍游子们的响应下,“乡土赊旗”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了,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一大批社旗游子的目光。
先是散落于河南省内以及北京、上海、广东、陕西、山东、新疆等各地的社旗在外游子们,接着是社旗各乡镇各行业的人们,“乡土赊旗”迅速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尽管没有报酬,但在赵华胜、刘尚钞、张晓辉等人分工统筹、策划、约稿、审稿、编辑、校对下,大家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积极扛起责任,纷纷走心书写文章。3年多来, “乡土赊旗”累计发文4000余篇,其中原创文章1615篇,家乡的河流、美食,童年的趣事、见闻,村庄的历史故事、红色文化,都走进了大家的文章中,很好地挖掘和整理了社旗的历史文化,弘扬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展示着社旗乡土美景和新农村建设成就。有一些作者,除了写社旗,也写南阳其他地方,月季大观园、方城七峰山、邓州花洲书院、镇平菩提寺、南召丹霞寺等,大家用文字分享着见闻和感悟,用文字让家乡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一本书,凝结着烙进生命的乡愁
牛年春节,只要在 “乡土赊旗”发表10篇以上文章的作者,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刘尚钞的散文集《总是岁月最深情》。作为“乡土赊旗”公众号平台创作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刘尚钞这本书里的文章,基本上都在“乡土赊旗”上发表过。
《总是岁月最深情》主要分“童年拾趣”“乡村记忆”“岁月如歌”等板块,除了部分在北京的生活见闻等文章外,大多数都与社旗特别是大冯营镇有关,比如《逮爬叉》《故乡忆,最忆是红薯》《老家的宅子》《割麦》《打场》等,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往事,一篇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透着自然朴实与真诚,让人读得出作者细腻的情感、对家乡的浓浓深情。 “我是一个草根,长在乡土里。”刘尚钞说,“不论走了多久多远,老家,始终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这一点从未改变。”正是因为对老家的深情,让他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把那份烙进生命的乡愁付诸笔端。
不仅自己写,刘尚钞还积极给他人发表在 “乡土赊旗”的文章进行中肯的点评,以此鼓励更多的家乡人拿起笔书写家乡故事、书写所思所想。正是在他以及像他一样为“乡土赊旗”付出努力的写作者的引领下,热心创作的人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的130余人参与,那些带着地方“土”味的文章,既温暖了一个个游子的心,也凝聚了一个个社旗人的心,更让各地的人们看到一幅幅描绘社旗的乡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