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移民脱贫记
移民脱贫记
本报记者陈琼 特约记者李雪山
“卖牛犊的2万多元存起来,这个季度的养老金、低保金,还有下半年的移民后期扶持款取出来,就能过个好年了!”2月8日,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的脱贫户邹新城乐呵呵地盘算着。
68岁的老邹与痴呆憨傻的老伴相依为命,老家在丹江岸边的九重镇油坊岗村。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2011年,老邹和748名村民一起从油坊岗村搬到邹庄村。
虽然政府进行了后期移民扶持,但由于思想守旧,放不开手脚,再加上没有技术没有门路,老邹只能一边种田一边照顾老伴,闲暇时间靠在镇内打零工艰难地维持生活,一年收入不过四五千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5年,老邹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邹庄村“两委”结合村情实际,开展了种养殖大户技术帮带活动,组织村民学习丹参种植、辣椒花椒种植、养牛养羊等技术。
看到别人都富裕起来,老邹再也坐不住了。在村脱贫责任组的鼓励下,他参加了县乡开展的劳动技能培训,加上自身努力,很快学会了科学养牛技术。
2018年2月,在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老邹依靠小额金融扶贫贷款买了一头母牛。经过精心饲养,第二年春天,母牛生了一头牛犊,当年冬天牛犊卖了将近一万元。老邹家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
初尝成功滋味的老邹高兴极了,又借钱买了一头母牛。开始大干起来,从2020年开始,老邹每年都能卖两头牛犊,收入相当可观。
“残疾人两项补贴、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打零工收入、产业奖补资金、卖牛收入……”2020年,年收入达4万多元,老邹算着收入账,心里乐开了花。
今年,邹庄村开展科技致富之星、文化卫生之星等“最美邹庄人”评选,对评选上的“最美邹庄人”,发奖品、上光荣榜,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老邹暗暗立誓,要好好干,也争当“最美邹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