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的一首《年假歌》中,感受前人惜时苦读精神——
今年放假回家去 莫把青春空过了
读书
放寒假已一周了。提起寒暑假,顾名思义,就是冬天太冷、夏天太热,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所以要放假。暑假是舶来品,清末传入我国,那么寒假呢?其实,“寒假”最早被称为“年假”,其含义中过“年”重于度“寒”。
新春佳节将至,假期里,学生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别忘了温故而知新。如一首清末课本上的《年假歌》所言:今年放假回家去,更愿明年开学早,莫把青春空过了。
读书好
《年假歌》朗朗上口寓教于乐
南阳皇粮国税博物馆近日在征集区域社会生活文献史料时,征得一批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其中,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出版的初等小学国语教材第一百课,也是最后一课,为《年假歌》,将岁末放年假的目的意义及对学生在假期中应惜时不忘学习的要求,以歌谣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
《年假歌》内容如下:
学生小,读书好,
新知识,添多少。
残冬风雪寒,转眼到岁杪。
今年放假回家去,
更愿明年开学早,
莫把青春空过了。
歌谣内容浅显易懂,歌词短小精悍,语言形象生动,节奏感鲜明,韵味十足,诵读或唱吟朗朗上口。同时也阐述了一个深刻道理:要不负青春年华、刻苦读书学习。1907年前后,小学生的课本已不再只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内容,而是以白话文或文白结合语言为主的新式知识型教科书,但课本仍然采用传统竖式自右至左结构石印而成,断句使用传统小圆点。这篇课文天头印有歌谣中的生字及通用字,生字“添、残、转”三字用红笔圈注,以示学生必须牢固掌握。“愿、把、了”三字为通用字,作一般掌握应用。
年假歌
提醒学子珍惜光阴莫忘学习
作为小学生学习课文,《年假歌》的语言表达适合少儿活泼开朗的性格,结构单纯,易唱易流传。
开篇四句话“学生小,读书好,新知识,添多少”,告诉小学生年少之时正是读书好时光。
据皇粮国税博物馆馆长谢总喆介绍,少年读书之好处,古人的谆谆教导不胜枚举,如清末一教材的第一课《读书》:“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这是从读书与做人讲明道理。民国后期的《读书好》课文内容则更具实用性:“读书好,读书好,能记账,能写信,能看书,能阅报,天下大事都知道。”其后部分又警示读书要惜时,趁年少苦读,不然一生受苦:“要读书,趁年少,错过光阴不得了,一生一世苦到老。”
而《年假歌》构思精巧智慧,是一首歌词生动形象、内容形式与传统节日结合较完美的歌谣。“残冬风雪寒,转眼到岁杪。”是说学子在学校经历三九严寒的苦读磨炼,转眼之间到了岁尾,要放年假、过新年。“更愿明年开学早,莫把青春空过了。”是说过罢年,又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提醒学子光阴一去不复返,莫忘温故而知新。前人之惜时苦读精神跃然纸上!(全媒体记者 王平 文/图)
编辑:晚报编辑中心王平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金牛迎新春 喜乐传四海 ——光影中国网聚焦浓浓年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