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1400米的“科技小年”
本报记者李仰峤
特约记者杜鑫
2月4日,腊月二十三的中午,暖阳照在南召县马市坪乡南坪村里的“科技之家”里,几位科技特派员正在互相推让着半块烧饼,大家就着辣椒酱,唏哩呼噜地吃着“一碗端”。刚刚走访过养殖户,一摞科技资料在凳子上被微风轻轻吹拂着。
“科技之家”,是村民们对科技特派员服务站的爱称。2017年,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对南坪村开展定点帮扶,以市科技特派员、李生涛教授为团长的科技特派员畜牧养殖产业服务团和以尚增强教授为团长的科技特派员经济作物产业服务团,随即深入南坪村助力脱贫攻坚,3位科技特派员李伟、王国强、石战就此扎根在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上,李伟担任村第一书记。
南坪村是伏牛山腹地的一个深山村,距离县城40多公里。2017年,全村569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4户、145人,村域面积面积2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有生态林2.6万亩,耕地只有160亩。
山高路远,沟壑纵横,这样的条件,怎么脱贫?
经过外出学习、考察论证,扶贫工作队决定依靠科技的力量,在南坪村石庙河组发展高山生态养殖产业,突出高山、生态环保理念,养殖当地土杂鸡,每亩山林养鸡密度控制在25只以内,整个养殖周期不使用抗生素和化学药品,走产业化、商品化道路。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投资10.5万元,引进张仁、吴宗育、杜亚龙3位创业大学生投资40万元、36户贫困户入股15万元,成立南阳市拓荒仁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一“引智创业+引领就业+引导脱贫”模式,补上了当地缺少人才的最大短板,激活了南坪村的发展潜力,也为持续稳定增收夯实了基础。
海拔1400米,不仅意味着气温偏低、物资匮乏,还有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养殖项目启动以来,扶贫工作队带领村里克服困难,在很短时间内整修出长度5公里、宽度3米的土路,直达海拔1200米的高山养殖林区,建成了年出栏1.3万羽柴鸡、产值13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个的系统养殖产业基地。
科学传播创新力,示范最有说服力。在养殖产业的带动下,南坪村发展养羊560只、养牛76头,养土蜂450箱,还种植山茱萸5万多株。科技特派员们举办技术培训3次,培训村民150人次,在“科技之家”中忙里忙外的科技特派员们进一步增强了村民自主创业的信心。
科技专家们不仅手把手传授养殖知识,还肩并肩拉着村民打通销售环节。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在倡导教职工消费的同时,还为南坪村的养殖产业开通了开通淘宝、抖音等网上平台,并利用学院众创空间演播室开展网络宣传。南坪村“高山林下生态散养柴鸡”系列产品先后参加了全国科普日活动产品展销会、丰收节暨河南省扶贫产品推介会、河南省大学生创新产业大赛决赛等,共销售柴鸡7000只、柴鸡蛋15万枚,贫困群众不仅领到了工资,还在他们的帮助下销售山羊、蜂蜜等土特产收入8万多元。
如今,南坪村原先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路,高山林下养殖如火如荼,贫困群众人均收入大多数已达到一万余元。“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一起过这个‘小年’,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我们要继续努力,把南坪村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生态村,让生态优势为乡亲们带来更多的红利。”南召县科技局长王国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