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改革兴豫•南阳进行时
“就医一卡通”畅通群众就医路
本报记者段平
每去一家医院看病就要办张就诊卡,下次看病忘带,又要办一张,结果手里的卡越来越多,有些卡里的余额甚至忘了退。自我市深化“就医一卡通”改革工作推行以来,这些困扰群众就医的堵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线上线下多码融合、通卡结算,居民凭身份证或社保卡一次注册成功后,便可享受挂号、就诊、取药、检查等一站式诊疗服务,大大提高了群众看病就医的便利性和获得感。
一站式服务 省时省力
2月3日,在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厅,记者用自己的身份证,通过自助机系统页面,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然后根据指引点击相关选项,短短几分钟便挂完号。带孩子就诊的张女士告诉记者,以前每去一家医院就办一张卡,还需要预存费用,办卡、缴费、看病、取药都要排长队,看病要耗费一上午时间。现在只用注册一次,再来看病只需输入身份证号,用手机支付,就可以完成挂号、检查、缴费,节省了不少时间。
“除了用身份证、社保卡就诊,患者还可以通过关注‘健康南阳通’微信公众号,实名认证后申领电子健康码,也可实现就诊、支付,同时还可以实现跨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科负责人苏静说。患者就诊后,在诊室即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直接进行检验、检查、药品等费用的支付,十分便利。对不擅长使用网上支付的患者,医院仍保留有人工窗口,提供缴费服务。
一卡通就医 高效便捷
“‘就医一卡通’系统的上线,有效避免了群众一次就诊要携带社保卡、就诊卡等多张卡片的情况,解决因就诊卡未带或一人有多张就诊卡,造成患者使用不方便、就诊信息不连贯,并且到其他医院就诊还需要办理新的就诊卡等一系列问题,实现持一张卡即可完成全流程的就医服务。”市卫生健康委信息科科长郭春峰说。
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直是我市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群众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就医一卡通”改革的聚焦点在于推进医院的就医流程和信息化改造提升,提高群众看病就医的便利性和获得感。
市卫生健康委加强对各级医院推进“就医一卡通”改革的具体指导,完善市级综合管卡支付结算功能,优化一卡通使用流程;市人社部门加快社保卡发放工作,提供社保卡用卡接口标准、结算接口标准,推动系统与平台的对接;市医保部门协同推进医保、医疗信息的整合融合,加强医疗保障监管,便捷医保账户结算;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公立医院作为这项改革的直接推动者和落实者,实现了各部门通力配合,打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全信息共享 便民惠民
“过去患者来医院就诊都需要办理就诊卡,如果患者办有多张就诊卡,就容易混淆丢失,造成就诊信息不连贯,而用身份证或社保卡代替就诊卡就医可确保人、证、卡一致,使患者就诊信息准确、完善。医生为患者看病时,可查看患者病史资料,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翟磊告诉记者。
围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一卡通用、统一门户、统一支付、便捷就医”的核心目标,我市整合各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约挂号、就医缴费、费用清单查询、检验检查报告单查询、在线咨询、医疗服务指南、电子病历及健康档案查询等便民服务功能,探索打造区域医疗业务发展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新模式,通过新模式为优化就诊流程、方便患者就医、提升就医体验提供强大信息化助力,进而提高全市健康医疗服务水平。
目前,纳入全市“就医一卡通”改革范围的56家(其中市直13家、县区43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经全部完成改革任务,支持身份证、社保卡或电子健康卡(码)一卡就医。全市“就医一卡通”综合卡管平台建设任务已经完成,接入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51家,注册电子健康卡(码)超20.3万人,电子健康卡(码)使用超141.7万人次;“就医一卡通”支付平台建设也已完成,线上线下共接入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11家,布设自助终端服务设备超过300台,服务患者超过90万人次。
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进一步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我市将继续围绕“就医一卡通”改革工作,优化用卡环境、就诊流程和支付平台,推进电子健康卡(码)由“用的上”向“用的好”转变;实现公民就医数据、医保数据、健康数据跨机构、跨部门、跨区域流通共享;逐步逐一完善电子健康卡(码)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预约挂号、分时段就诊、检查(验)报告在线查询、线上问诊等应用,最终在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构建方便快捷、操作简单、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
(日报)栏目:改革兴豫•南阳进行时 “就医一卡通”畅通群众就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