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的思考与心声
省蔬菜产业服务团长卢钦灿:南阳盆地种植早春马铃薯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得天独厚,以开展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服务为突破口,内乡马铃薯产业2020年平均亩产超过3000公斤,亩效益是当地种植小麦产值的3至4倍,今年争取实现播种、管理全程机械化和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要先做示范,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立足蔬菜大县新野,辐射带动全市蔬菜生产,以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果接受产业的检验。
中医中药服务团团长袁国卿:我们组织服务团全体团员,认真学习了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其中“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部署尤为兴奋。新时代赋予我们新使命,科技特派员不仅能创新还要能创业,不仅能生产还要会管理,要以项目支持、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构建兼具经营性和公益性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我团与方城众望农业科技公司联合开展“邓菊”的品种挖掘和繁育推广,与南召联源生物科技公司联合开发黄精保健品,都已取得明显成效。
中药材产业服务团团长罗建成: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实施“三千四特”工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市中药材、食用菌育种及深加工等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积极投身到乡村产业革命中去,奋进新时代,把论文写在南阳大地上,将学术研究融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服务南阳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学术价值。
智慧农业服务团团长史增芬:围绕“智力帮扶、科技帮扶、培训帮扶、人才帮扶、产销帮扶”五个方面重点任务,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以职业教育培训为重点、以文化引领为补充,以建设智慧乡村为目标,把科技创新落地到城乡规划、民居设计、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乡镇企业科技创新、技术人员培训、科普宣传等方面,为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贡献智慧和力量。
农作物产业服务团团长张光昱:围绕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服务好南阳粮食核心区建设,依托科技培训和技术帮扶培育高素质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服务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农业企业,重点围绕卧龙红英花生种植合作社、邓州三丰小麦种植合作社、卧龙富民红薯种植合作社,以点带面,服务农业新产业。推广一批农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在特派员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做好现场指导,为群众零距离服务。
经济作物团团长尚增强:按照各个时间节点,深入农业企业和田间地头,使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直接到企业、良种良法直接到田间、技术要领直接到农民,重点推广花生轻简化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以及柞蚕养殖和中药材栽培管理技术等。探索参与更多企业的相关科技项目,在指导项目完成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林学苗木产业服务团团长刘正周:以开设林业实用知识大讲堂、果树栽培技术讲座、到果树基地现场示范、发放技术手册等形式,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服务,将继续加大服务力度,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范围,把更多更先进的林业实用技术带进千家万户。
林果产业服务团团长苗青: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优势产业,扩大林果产业规模,提升果品质量,壮大龙头企业。要拓宽服务领域,推进林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加大林果新品种的引进力度,每年引进推广5~10个适合我市种植的林果优良品种,推广一批实用先进技术。
畜牧养殖产业服务团团长李生涛:调优人才结构,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科技特派员的共享机制,最大化的实现科技特派员人才价值。建设示范基地,进一步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塑造文化氛围,转换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科技意识,为科技兴农富农注入源头活水,为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畜牧兽医服务团团长王春笋:首先是打响品牌树标杆,继续对签约乡镇、贫困村、致富能手及大型养殖企业实现科技服务全覆盖,在全市选择畜禽养殖企业20家作为重点科技服务对象,着力提升其产业化发展水平,推动产业振兴。其次是创新方式拓服务,指导蛋鸡养殖企业依法依规用药,倡导使用无抗兽药,提高企业科技养殖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精准服务抓培训,促进产业队伍素质显著提升。
水产养殖产业服务团团长朱星省:围绕渔业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目标,深入开展水产养殖技术与生产指导现场科技服务。稳步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新模式,加快渔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蔬菜产业服务团团长李金玲:从事农业科研工作,要经常奔走在田间地头,把科技成果融入到实践中。要加大服务力度,引进蔬菜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通过示范带动、田间指导、技术培训、发放资料等形式,提高农种植技术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立足新野,辐射全市,在服务中发现问题、凝练问题、找准研究方向,时刻做到服务群众,以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果接受产业的检验。
茶产业服务团团长杨显金:按照“落地一县,面向全市”的服务原则,深入调查梳理茶产业发展难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把脉茶产业发瓶颈,分类施策,开展精准帮扶。持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食用菌产业服务团长张英君:产业兴旺,才能逐步带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兴旺。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我们要坚持围绕贫困县、贫困村的优势资源,引入产业,建立产业生态群落,以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促进企业实体发展,助力产业升级。(本报记者李仰峤 特约记者杜鑫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