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岩石文考古研究迎来重大成果,中国科学院大学确认:南阳发现“中国最早的天文台”—— 南阳,远古文明与日月同辉
作者:  全媒体记者 陈菲菲 黄翠

南阳岩石文考古研究迎来重大成果,中国科学院大学确认:南阳发现“中国最早的天文台”——
南阳,远古文明与日月同辉

    就在2021年1月25日,南阳岩石文考古研究迎来重大发现:南阳发现“中国最早的天文台”
   “该类遗迹应为古代天文星象图,尤其是谢庄岩画遗迹中的天文学内容丰富,是具有定季节和时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论意义的天文星象图。其年代遂尚难确定,但初步推测其形成年代很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学术意义重大……”
    中国科学院大学在2021年1月25日致函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关于加强对南阳谢庄等地“天文岩书岩画”等重要文化遗迹现场保护及开展相关研究的函》中这样确认。同时建议,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积极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和当地领导汇报,努力探索切实可行的记述、方法和保护手段,制定预防性保护措施,切实加强天文岩画的保护力度,使得南阳丰富的天文考古资源在中国上古科技文明及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日晷”“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天文台”东南和东北方位的“旦”“月”……其意义非凡,对于人类探寻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从另一个角度推开一扇新的窗口。同时,也再一次印证了南阳远古文明与日月同辉。
    南阳,一块古老而神奇的人文土地,一部博大而厚重的文明史书。50万年前,当南召猿人在这里生活并孕育出初步文明的时候,就注定了南阳这块土地将成为华夏文明的诞生地;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岩石文”在南阳大量存在,这是古文字研究的基石,记忆的信息是中华文明探源的宝库;黄山遗址蕴藏的上古密码,留下一个个文明起源的足迹;这次“谢庄岩画天文台”被认定为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将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天文学答案……
    南阳原史文明是华夏文明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从文明起源到文明曙光初现,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混沌蒙昧到开化文明,远古“南阳人”在这一方热土上开辟草莱,生生不息,创下辉煌灿烂的原始文明,一步步照耀华夏的历程。南阳原史文明踏着南召猿人的足迹汇聚成历史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的进程、华夏文明的源起与传播,形成一种多元一体的文明体系。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内部活力,使南阳成为华夏文明的肇始地与引领者。
    针对南阳岩石文考古、研究,市领导张文深、霍好胜、刘朝瑞、张生起、张福治等先后实地考察、指导,给与支持与鼓励。

中国科学院大学:两到南阳确定“中国最早的天文台”

    天文学是最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远古时代,人类惊叹于天地,敬畏于天地,并对天地运行的奥秘开始探索,通对太阳、月亮、星星的位置观察和变化规律,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季节,并据此编制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天体测量学便是最早的开端。
    远古时期的“天文台”“日晷”“日月祭祀坛”……南阳,卧龙区谢庄镇。2020年11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一行三人来,在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研究员赫玉建,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长周,卧龙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雷燕等陪同下,对谢庄镇的古岩画进行了实地考察。这处大型岩画雕刻在一块稍有坡度的岩石上,南北长约29米,东西宽约27米。岩画最显著的地方是位于北端的圆盘状雕刻,由内外圆组成,内圆面稍高,形成内外圈之间的凹穴圆环。孙小淳等人当场对其进行了粗略测量:圆盘的内圆直径为1.7米,外圆直径为2.6米,圆盘面东高西低,坡度角约为12度,圆盘中心有明显的圆点。孙小淳现场取一树枝立在圆盘中间解释其测时的功能:根据一天中立杆的影子投在圆环上的位置,即可测定时刻,因此他推测这是一种日晷。内圆上有一明显凿刻的缺口,初步判断在正南方向。孙小淳对圆盘外东侧东南和东北方位约2米处的“旦”形和“月”形图案,作了角度估算,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东经112度,北纬33度)推测,认为很可能是冬至、夏至的日出方位,因此该日晷又具有测量日出方位以定节气的功能。整个岩画上还刻有一些成组的圆点,构成星象图,其中可以辨认出“北斗”等星象。根据这些初步的观察与分析,孙小淳认为该岩石画具有明显的天文观测功能,兼具天文宇宙图的性质,推测为“岩画天文台”。
    2020年12月21日,冬至,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杨益民、宋国定,副教授罗武干、张明悟,科研助理周丽晓博士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副研究员黎耕、高级工程师何勃亮,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豫秦等天文学史、天文学、考古、岩画等多领域专家学者一同来到南阳,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古天文遗址学术考察。第一站“谢庄岩画天文台”。自11月初孙小淳教授一行对“谢庄岩画天文台”进行考察后,这一天文遗迹就被保护了起来。根据专家建议,卧龙区文旅局、谢庄镇政府,将这一区域用栅栏围起,标明“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尽可能减少对这一遗迹的损坏。经专家们现场精细测量,再次认定是“远古时期的日晷”。岩画上的星星点点,跟天文有什么样的具体联系?会不会是古人的某种祭祀活动?或是进行一些仪式,刻画一些星图?为什么会分布那么广泛?为什么相隔十公里左右,就会有这类或大或小的岩画?专家学者一行又对分布范围广、数量大、类型齐全,自成体系的南阳凹穴岩画进行了多地考察,鸭河工区皇路店镇杨寨村碾盘状岩石文(岩画),唐河县祁仪镇罗庄村岩画(岩石文),方城县一里坡岩画(岩石文)、小杨庄岩画(岩石文)、张庄西岗岩画(岩石文)……一路认真考察着,详细的记录着,大胆猜测的同时,又通过科学求证探索与研究着,专家学者们最终一致认为“如果经考证谢庄天文台为新石器时期,那将是重大发现,它可能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天文台,将具有重大意义,或将为南阳文明探源提供天文学答案……”
    2020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史前考古与科技文明南阳研究中心”成立,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旨在通过发挥中国科学院
大学人文学院在科技考古与古代科技史研究领域的优势,深度挖掘南阳盆地史前考古与文物价值,探索古代科技文明之源,开展考古学与天文学等学科交叉的新模式研究发挥关键作用。无疑,这是一件盛事,对于我们探寻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将开启新的征程。
    2021年1月25日,南阳岩石文研究迎来重大成果,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致函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该类遗迹应为古代天文星象图,尤其是谢庄岩画遗迹中的天文学内容丰富,是具有定季节和时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论意义的天文星象图。初步推测其形成年代很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学术意义重大……
   这个函,不仅确认南阳市卧龙区谢庄岩画遗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同时建议,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制定预防性保护措施,切实加强天文岩画的保护力度,使得南阳丰富的天文考古资源在中国上古科技文明及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南阳岩石文(岩画):印刻在大地上的史前密码
    
   人类从亘古洪荒中走来,人类文明从亘古洪荒中萌芽。在南阳史前文明里,有一部凝固的史诗:南阳岩石文(岩画)。
   南阳岩石文(岩画)和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现的岩画一样,都是人类文明初期的历史画卷和刻画在岩石上的鲜活“史书”。生活在这里的先民,用最原始、最质朴的艺术语言,通过岩石这种载体来表达心声、交流思想、记述事件、表达愿望,以祈求平安吉祥。这些荒古人类遗留在岩石上的画面,是人类文明的肇始和起源,是远古文明的历史记忆,是中原地区的文明之根。
   寻寻觅觅时光荏苒,岁月的年轮上闪烁着今人与古人相视的光影,镌刻着今人与古人对话的印记,蕴含着今人与古人智慧的通灵。
   2010年2月底,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方城籍考古学者马宝光回乡探亲时发现当地有大量凹穴岩画。圆凹穴、方穴、不规则凹穴网格状纹、沟槽、玉璧形大碾盘、沟槽连圆凹穴、大小脚印、女阴、男根……散落于方城大地上的岩书岩画一经发现,便立即引起了方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聚焦了国内众多岩书岩画学者关注的目光。南阳岩石文(岩书岩画)研究,自此来开序幕。
  “这让今人难以解读的有形而无字的天书,是远古祖先最初也是最为精美的生活构图。甲骨文是我们的祖先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那么,刻甲骨文的祖先的祖先把文字刻在哪里呢?”方城县立即组织力量,对境内的岩石文(岩书岩画)分布情况进行普查,在13个乡镇境内发现岩画2000余处,内容涉及祭祀活动、星象天文、生殖崇拜、神话传说等诸多方面。当年9月,在方城县召开岩画专家报告会,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世界岩画委员会执委、《世界岩画艺术委员会会刊》编委、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汤惠生、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心第一任主任、国际岩画学会权威专家陈兆复等国内岩画学权威学者云集方城,纵论方城岩画,解读史前文明。在杨楼子房山等地,专家们又发现了巨石岩画、巨石遗迹等,被誉为“填补了我国上古时期没有巨石遗迹的空白。”自此,“中原岩画”在中国岩画学范畴内的独特地位,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2013年5月27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举行的2013年国际岩画大会上,时任方城县文物局长李迎年作为中国代表之一,以方城岩画为内容做了两个小时的专题报告,引起与会国际岩画专家的高度关注。此次国际岩画年会共有来自各国的200余名岩画专家参会,其中中国岩画代表团40余人。在中国分会场上,李迎年第一个发言。他从方城岩画的分类、基本认知、意义等方面讲起,精彩的发言获得热烈掌声,原定40分钟的发言时间被一再要求延长,足足进行了两个小时。与会国际岩画专家表示,以往在中国贺兰山等地区发现的岩画,较为具象。方城岩画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说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原地区便有远古人在此生活繁衍,岩画正是这一史实的有力佐证。因而,方城岩画对于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和意义。
   2012年,鸭河工区再次发现与方城岩画类同的大量的凹穴岩画和巨石文化遗存。从当年4月份成立了鸭河工区成立岩画普查队,委托方城县文物局、南阳理工学院、市收藏协会等专家学者,会同皇路店镇相关工作人员,沿鸭河水库周边和梦山一带进行详细调查。在鸭河工区内凡属山岗、丘陵地带有裸露岩石的地方,大都有岩画遗存,分布面积广泛。鸭河岩画形式多样,有的带沟槽,有的凹穴带方格,也有动物刻画、龙图腾、大型祭祀场所、玉璧状大碾盘,远古石刻石屋(王宫),还有石刻生殖崇拜图腾等。其中凹穴岩画占主导地位,面积有大有小,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形式有单穴、双穴、三连穴、六连穴或多穴相连,其中更有一块巨石上刻有几百到上千个凹穴并有沟槽相通相连。普查人员先后发现凹穴岩画遗存千余处,并绘制出以鸭河工区为中心并向周边区域辐射的岩画分布详图。6月10日,中国岩画研究中心调查组一行七人经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正式确认在鸭河工区境内发现大量史前岩画遗存。这是继方城之后,南阳大地上又一次发现大规模岩画,其范围之广、密度之大、内容之丰富,引起了国内外岩画届的高度关注。此后,鸭河工区多次组织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及南阳本地岩石文(岩书岩画)研究者进行系统普查、深入研究、广泛宣传和有效保护。
    鸭河岩画的发现引起了正在中国考察中国岩画的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执行主席罗伯特·贝纳里克的极大兴趣。2014年6月正准备去贵州考察岩画的他特意改变行程,连夜来到南阳,并对鸭河岩画进行了实地考察。6月29日—7月1日,“中国南阳鸭河工区·世界岩画研讨会”在鸭河工区成功召开。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执行主席罗伯特·贝纳里克,印度岩画协会会长、本迪支利大学教授库玛尔,世界岩画委员会执委、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教授汤惠生,中国岩画学会会长王建平等多位专家云集于此。罗伯特·贝纳里克称“鸭河工区数以万计凹穴的岩画群是截至目前发现的最壮观的,当属世界之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丰碑。”库玛尔称:“河南鸭河地区的岩画具有潜力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最具影响力的岩画。”
   2017年10月28日至10月30日,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汤惠生、张亚莎、桥本好史、裴恩浩等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南阳,对方城杨楼镇赵店村屋石沟、石龟泉、子房山,清河镇杨庄村观音台,鸭河工区境内沿鸭河水库周边、梦山、上潘庄、杨寨村等地发现的大量岩画进行深入考察,仔细考证、论断。专家学者们就“日本杯状穴岩画”“凹穴岩画直接测年”“中国凹穴岩画区域分布”“凹穴岩画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一致认为,南阳以方城、鸭河为地理中心的岩画群,已成为中原岩画的典型代表,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熟悉、认知南阳岩画,南阳岩画将为中国岩画、世界岩画学研究提供翔实、客观、可靠的基础资料,或许将为解读史前文明提供实物例证,从而解开中原文明起源发展的奥秘……
   2018年9月起,一批来自苏州和南阳本地的专家、学者,系统研究、解读鸭河工区及其周边的岩画。
   2019年5月25日至26日,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的“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南阳历史地位考察研讨会”在南阳召开,学部委员宋镇豪等专家学者认定:“南阳岩石文大量存在,蕴含着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重要信息。南阳地区的方城县、南召县、唐河县、卧龙区、鸭河工区等地的浅山丘陵地区都有较广泛分布,仅鸭河工区境内的岩画就多达几千处,主要有圆形凸穴、沟槽、网格、象形图案等形式,既有抽象又有具象,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中华文明初创期的文物遗存……”并以会议纪要形式为鸭河岩石文立志;同时,这次学术会议确立了南阳“中华文明探源核心区”历史定位!宋镇豪挥笔为南阳题写“六通四辟 毓文致远”“南阳原史 文明之光”。
     这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自此,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对南阳岩石文的调查、研究等全满铺开,并取得了一些列的重大成果……
     市领导张文深、霍好胜、刘朝瑞、张生起、张福治等先后实地考察、指导南阳岩石文的调查与研究,给与支持与鼓励。
   
岩石文(岩画)研究:探寻华夏文明的南阳之光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曾说过,“(岩画)中很可能蕴含着古代天文历法的丰富内涵,还可能承载汉字起源的历史信息,研究和破解这些神秘刻符将具有划时代意义。”而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发现的岩石文(岩画)是世界级的,所有岩石文都具有清晰统一的脉络传承,每个区域皆有主题。每一处遗迹都是上古人类在此耕耘播种、繁衍生息的真实例证,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精神世界。它像一个观测古代人类智慧技能和生存方式的万花筒,从中可以窥见古代人类工作劳动方式、经济活动、社会实践、审美倾向、哲学思想、原始思维和自然环境。
    从方城岩到鸭河到卧龙、到唐河、到内乡……随着对南阳岩石文(岩画)研究的深入,一个合乎演化进程的一个的答案昭然若初:在有文字记事的远古时代之前,一个有着统一信仰崇拜的多氏族部落集群便生活于此,他们从茹毛饮血的旧石器时代走来,在河洛至汉淮之间的广大区域繁衍生息,丘陵与平原之间水草丰美,他们摒弃了居无定所、朝不保夕的渔猎采集生活,进入播种收获的农耕文明,进入加工制作精细工具的新石器时代。于是,氏族逐渐演变成社会,房屋乃至宫殿建成了,部落进而演进为国家。石生夏启的传说象征着农耕民族对给予自己第二次生命的石质工具的崇拜与崇敬,这种敬仰体现在脚下——他们用无比虔诚之心,不惜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岩石上刻凿出无数的浅穴、沟槽,表达对天地赐予生机的感恩感激,或模拟出心目中最神圣的生殖器图案,表达对部落生生不息的祈福祝愿……  
   汤惠生在《在南阳岩画中探寻华夏文明传奇》中说:“谈到中原岩画,我首先想到的是黄帝时期的华夏文明。黄帝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么他领导下的文明社会留下了哪些遗迹遗存?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尚不能给予解答。中原凹穴岩画是不是黄帝时期留下的文化记忆?如果能通过年代断定证明中原岩画创作于5000年前,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发现的岩画群,体量巨大、内容丰富,而且分布集中与密集都是前所未有的,是世界级的。通过南阳地区的岩画考察,或许将为我们解读史前文明提供实物例证,解决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的疑问,解开中原文明起源发展的奥秘。”他还认为“中原岩画与华夏文明起源有关,应该是史前文字时期的产物”。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心第一任主任、国际岩画学会权威专家陈兆复认为:“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岩画群,填补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发现层次的空白,其丰富的内涵与内容也将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从中原岩画的一系列大发现可知,凹穴岩画是成熟的民族以国家意志进行的集体创作,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解读,有望解决中国文化史上的相关重大问题与疑问。”陈兆复先生还认为:“中原岩画是人类社会早期的文化现象,是比甲骨文更为年代久远的原始文字,是人类先民们留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王码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教授说,南阳被认定为“中华文明探源核心区”,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发现,是对南阳历史地位的再发现,是对河南文化地位的再提升,这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重大考古成就!


“岩石”文化体系,激活南阳文化自信

    南阳岩石文(岩画)是凝固在岩石上的一部史诗,是比甲骨文更为年代久远的原始文字,是中华文明初创期的文物遗存,是人类社会早期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悠久灿烂文明的历史见证。2017年5月19日,二月河先生在《南阳日报》发表《鸭河岩画》一文,文章指出“这密码有待人类去努力破解。上天留下了天书,就是让我们读阅的。这和张衡、张仲景、诸葛亮一样,是天赐予南阳的瑰宝呐!”
    散落于方城大地的岩书岩画一经发现,该县四大家领导就踏察方城岩书岩画;县文化、文物和文史工作者全面深入山山岭岭,开展地毯式搜寻普查;召开岩书岩画专家研讨会,共同探寻方城岩书岩画的研究方法、表现形式、断代标准、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开发利用,努力解开方城岩书岩画的神秘面纱。鸭河工区发现同样分布着大量的岩书岩画时,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保护与研究中心的白振国、张建国、蓝成云、李迎年、袁祖雨、孙保瑞、张长运、周付祥、郭起华、华云杰、苏玉玺、张东坡、刘东阳、吕应然、田播、李显珊等一大批南阳的地方研究者学者,把足迹留在鸭河工区的山山水水,更是把汗水播撒到南阳2.66万平方公里的田间地头……
    2020年1月1日,《南阳市文物保护条例》颁布并实施,其中明确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方城县、唐河县和鸭河工区等南阳区域内的岩画不可移动文物实行重点保护。
    近年来,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保护与研究中心的南阳地方学者白振国、张建国、蓝成云、蓝玉献、袁祖雨、孙保瑞、郭起华、张长远、袁硕、张建国、兰成云、方清亮等一批地方学者跋涉在南阳的山水和荆棘中,走进荒山野岭,穿越草木与风声,一次次凝神注视那些远古的凹穴、刻符、形象图、生殖巨石、巨石遗迹等不同形态的岩画,一遍遍感受远古祖先超群的智慧和文明的先声,一遍遍聆听远古祖先无声胜有声的话语和声音……发现一处处“岩石文”并精心拓制,忘我地投身到文明探源的考察、研究、论证、发掘、宣传中去。2020年1月起,白振国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创新与严谨,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学术思想:“岩石文”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岩石文”→泥陶文→甲骨文,构成了华夏文字的发展、演变体系。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保护与研究中心的南阳地方学者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地名地望、方言俚语、风俗习惯、文献记载、天文星象、考古发掘中综合研判,认定认证,取得了累累硕果,至今,已在《河南日报》、《南阳晚报》等省市级体刊发《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系列文章,分别以《“南阳“岩石文”(岩画)中发现‘太极龙’》《南阳石刻的远古太极图”》《“南阳发现远古石刻的‘王宫’》《南阳远古石刻的生殖图腾》《南阳发现远古石刻的“图”“书”》《远古石刻的“三皇”》《远古石刻的炎帝黄帝“会盟碑”“盟誓台》为题,发表八篇研究、释读性文章,研究和破解这些可能承载汉字起源的历史信息神秘刻符,试图窥视古代人类工作劳动方式、经济活动、社会实践、审美倾向、哲学思想、原始思维和自然环境等,或许能解决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的疑问,为中华文明起源探索开辟新的路径,提供实物例证,从而解开中原文明起源发展的奥秘……
    什么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它必须有悠久的历史,更要有让人值得追根溯源的“根脉”,它是唤起民族认同的力量,是激励文化复兴的特殊因素,是树立民族自信和自尊的重要精神财富。追寻历史的脚步,探寻历史的时光。无论是“不见冢”考古“天子驾六”横空出世,还是“南阳发现中国最早的天文台”这一岩石文研究重大成果,作为一名南阳人,我们有责任让南阳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光辉再次迸发出令人侧目的光芒,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面对最为古老的书画作品,面对中华文明的最初源头,不妨再次品读一番白振国于十年前所写《岩书岩画的述说
 
》一诗:

我们那些茹毛饮血的先人

满身披挂着血雨腥风
记录那一件件惊天动地的史事

只是一次次的结绳

其实啊

当夏启从石头缝中诞生

人类啊

才真正走上文明的征程

 一块块巨石

是华夏人心灵深处的图腾

要实现通天的愿景

那意志须如磐石般坚硬
 

繁衍生息 祭祀活动

尧舜禅让 部落纷争

四时更替 收获播种

豺狼虎豹 大雁苍鹰
 

子房山上的摞摞石
诱引着玉皇大帝的闲情

老鸹岭里竖起的男根

托起华夏民族茁壮的春梦
 

那镌刻我们身体中的记忆

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见证

甲骨 竹帛 活字 网络

是我们延续的足迹
 

请告诉那些
怀疑中华文明之源的人们

凝神于阡陌沟壑中的图形

聆听这萦回千年的大音希声
 

载光阴雕琢额头上的沧桑

左手擎闪电

右手劈惊雷

铸就我们永恒的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