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樊集乡钢葱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值4.5亿元—— 钢葱“种出”富民路
作者:  李仰峤

新野县樊集乡钢葱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值4.5亿元——

钢葱“种出”富民路


本报记者乔浩光 李仰峤 通讯员赵伟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到底。一个乡镇坚持一项产业17年,会达到怎样的高度?

 “目前,我们新野县樊集乡的钢葱产业可以用三个60%来概括:钢葱面积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60%,从事钢葱产业的农户占总户数的60%,群众来自钢葱产业的直接收入占总收入的60%。”1月21日,面对记者采访,樊集乡党委书记葛青亚说道。

image001.png

樊集钢葱收获,农民喜笑颜开。

樊集乡位于新野县北部,新老白河两河环绕,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发展蔬菜产业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从2003年开始,樊集乡经过反复考察、专家调研,乡里跟钢葱“铆上了劲”:

引进种植,为了打消群众疑虑,乡党委引导村干部带头“做给群众看”,在刘庄、后河两村发展了500亩钢葱示范田。由于管理精心、价格较好,500亩钢葱喜获丰收,亩产量达6000斤以上,亩效益超过3000元,经济效益是常规农业的五六倍。这下,坚定了乡村干部推广钢葱的信心和决心,也使群众对钢葱种植有了初步的认识。

2004年,他们又采取保护价收购政策“带着群众干”,以“订单钢葱”、“合同钢葱”的形式,乡里鼓励乡村干部每人种植3至5亩,机关40多名干部和96名村干部及部分农户踊跃种植,全乡钢葱发展到2000亩,亩产量超过7000斤,亩纯效益达到了3500元。

连续两年成功,消除了群众顾虑,加上樊集百姓有种菜的传统,一下子就调动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樊集钢葱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从2015年开始,樊集乡党委、政府针对钢葱生产分散、机械化水平低、产品外销不畅、化肥农药用量过度等问题,大胆改革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服务,在“活”字上作文章,促农民增收。

首先是抓好农技服务、销售两支队伍。经过培训,樊集乡13个行政村都成立了钢葱种植技术服务队,通过这些“土专家”从育苗、移栽、封土、挖葱、加工等每个生产环节对农户进行免费指导,钢葱亩产逐年递增,亩产由6000斤、8000斤到10000斤,如今已提高到现在稳定亩产15000斤,种植效益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乡里还培育了一支经纪人队伍。他们奔走在全国各地了解行情,每到钢葱上市季节,钢葱经纪人负责联系客户、组织货源,还通过网络、在大城市主要市场设立联系点等途径搭建钢葱销售平台,进一步扩大了销售范围。

不仅提高单产扩大规模,樊集乡还注重品牌打造、品质提升:为钢葱注册了“淯宝”牌商标,多方努力打造诚信经营品牌,他们从源头上整治乡域内化肥、农药、种子销售,严禁不合格种子和高毒农药流入市场,推广生物农药,并在农户中开展培训,努力做到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种植,以品质提升推动价格提升。

image003.png

科技特派员指导钢葱培育种植

不仅单纯种植销售,樊集乡还拉长产业链条,增加钢葱的附加值。他们在全乡推广“钢葱+土豆”的模式,解决钢葱连作接茬的问题,全乡人均收入提高了5000元。

 image004.jpg

建设大棚推进标准化生产

    后河村的聂明奎原来是个种菜能手,2003开始种植钢葱,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农户,尝到甜头后,他家的钢葱种植规模逐年递增,还完贷款后自购了四轮车和汽车,2020年,钢葱种植面积扩大到140亩,另外承包土地220亩全部用于钢葱种植。按照去年钢葱每斤2.5元计算,他家年纯收入可达900多万元。“现在我们的钢葱种植产业比较成熟,大型机械设备、水利设施都完备,实现了种、产、销一条龙服务。我现在将近400亩地的管理需要常年雇工70多人,带动了周边4个村村民致富,从11月份到来年4月份,每天都有近百十人干活,使这些闲散劳动力能在家门口就业。”聂明奎说。

2020年,樊集乡钢葱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预计实现产值4.5亿元,全乡百亩以上种植大户有将近50户。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如今,樊集的钢葱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已成为豫西南最大的钢葱种植基地、钢葱销售集散基地和豫西南钢葱价格形成基地,地处内陆的樊集成了名副其实的“钢葱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