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深读版)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
作者:  段平

  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

  本报记者段平  文/图

  移动支付、预约挂号、扫码通行、网络约车……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消费走进千家万户,也同样影响着老年群体。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是社会发展应尽之责,也是时代进步题中之义。

  我市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情况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碰到困难?近日,记者走访了医院、银行、超市等处以及部分相关单位,就这些方面进行了采访。

  智能技术,让老年人无法置身事外

  “咋用微信支付?我昨天还会呢,今天又忘了。”在市城区文化路一家超市购物的70岁老人王祥林站在收银台前,不知道怎么用手机付款。“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的加号,再点倒数第一个收付款就可以支付了。”在超市收银员的指导下,老人终于想起来如何操作。

  王祥林告诉记者,他刚刚学会微信支付,这几次出来买菜都尝试着使用。有一次微信里钱不够了,收银员让他换个方式支付,他不知道该咋办,只好打电话让女儿往微信转账,这才付款成功。

  “手机上的字太小了,很容易看不清。视频聊天、发表情包我都会,就是微信支付经常忘了咋操作,每次都得问女儿,问得多了人家也不耐烦教我。”王祥林无奈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老人虽然会上网,能使用微信基本聊天功能,但网络购物、手机支付等稍微复杂点的操作对他们来说还存在一定困难。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怕外出购物麻烦,担心不会手机支付、商家没零钱找等,干脆闭门不出,等儿女下班回来把需要的东西买回家。

  “前些时候,闺女给家里换了台网络电视机,打开后操作界面太复杂,找个想看的节目很费劲。每天只能等闺女下班回来帮我把电视打开才能看。”家住卧龙区七一街道的丁大爷说。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丁大爷让女儿把开机步骤一一写在纸上,他每次按图索骥,这才逐渐学会使用网络电视。

  面对数码生活洪流,老年人很难置身事外。当“数字化”遇到“老龄化”,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因“数字化”而更便利,另一方面,跟不上“数字化”发展步伐的老年人也会显得力不从心。买菜、缴纳水电费、社保认证等很多事项,都需要通过“扫一扫”或者在五花八门的APP上完成,这让很多老年人无法置身事外。

  在市城区梅溪路一家药店,几位老人围着工作人员询问如何激活医保电子凭证。老人们普遍担心的是,没有医保电子凭证就无法买药。“激活医保电子凭证是为了方便居民买药,不用刷卡、只用刷码就可以。没有激活电子凭证也不影响你们使用医保卡。”经过药店工作人员一番解释,老人们才恍然大悟。

  数字时代,不能落下那些年迈身影

  让老年人充分参与并享受数字化生活,不仅是社会责任的要求,更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必然举措。未来老年人养老,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会更高,培养老年人的数字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疫情,“云”生活蔚然成风。市卫健委老龄事业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走访社区发现,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意愿非常强烈,但实际操作起来还存在不少困难。

  “在2020年敬老月期间,我们开展了社区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活动,组织社工和志愿者走进市城区14个社区及单位,一对一教授老人基础性操作。”市卫健委老龄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顾蕾告诉记者。

  从智能手机的基本设置、拍照、美图、微信、抖音,到健康码扫码、手机预约挂号、手机支付等操作,志愿者们都一对一、手把手地耐心讲解,参加活动的老年人从55岁到80岁不等,大家学得投入而认真。

  卧龙区梅溪街道梅溪社区的王奶奶学会用微信视频聊天后,立即与远在外地上大学的孙女进行视频通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宛城区东关街道玄妙观社区的李奶奶通过学习,各种扫码、网购支付对她来说都不在话下;宛城区新华街道王府山社区的张爷爷学会网购后,迫不及待地在淘宝上为老伴订下生日礼物……

  “通过开展培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老人们渴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的迫切心情。我们也希望加大智能手机使用教程的普及力度,让更多老人紧跟时代步伐,享受与时俱进的智能生活。”顾蕾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智能手机在城市老年人中的普及率比较高,60岁~75岁老人学习智能手机运用的意愿比较强烈,也不乏一些熟练运用智能手机的老人。

  在市老干部大学,学员们通过选修手机课,大部分都能熟练运用智能手机进行手机支付、网购等基本操作,一些学员还尝试制作抖音短视频、美篇等,通过手机开展全民K歌、网上诗朗诵,充分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无限乐趣。

  今年62岁的黄苏宛就是其中一员。“就我本人来说,我觉得我是没有落后于时代的,现在用起智能手机来还算得心应手,用微信、支付宝、淘宝、拼多多等完全没有问题。”黄苏宛说。

  市老干部大学朗诵艺术团团长韩伟川说,数字生活实在太便捷了。前不久,他去小区门口的超市买菜,结账时发现忘带手机了。因为习惯了手机支付,身上也没带零钱,正不知所措时,收银员告诉他只要在支付宝实名认证过,刷脸就可以支付。体验了一把刷脸支付,韩伟川感觉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

  “不是所有老年人都适应不了互联网时代。但的确有些客观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老年人对新事物适应相对较慢。”64岁的苗欣然老人说。虽然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时间不长,但擅于摆弄电子产品的苗欣然,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智能手机的操作技能,热衷摄影的老人还经常使用手机制作短视频、美篇,各种设计创意无限,为他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学习使用智能设备,但是仍有不少老人心存顾虑。部分老年人对智能设备不会用、不敢用的心态,在生活中很常见。开展智能手机培训活动,正是为了帮助老人们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服务,传统与智能化创新并行

  “不愿使用手机支付,说到底是担心。”家住宛城区东关街道76岁的刘大爷说。虽然对使用手机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颇深,但购物结账时他还是选择用现金支付,去银行存取款,他仍然习惯用存折,在他看来,安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数字化发展尚未达到充分发达的阶段,还处于传统社会向数字化社会逐渐过渡的时期,公共服务需要不断完善,应兼顾老年用户的习惯,让传统习惯与智能化创新并行。

  在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给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扫码的老年人提供便利,该中心专门设置了老年人通道,大厅内还设有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等,有志愿者引导服务,可以为老年人、残障人等群体提供咨询、引导、帮办和代办服务。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政务环境科负责人房万鑫说,在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同时,为方便老年人办理涉及医疗、社保、民政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各级实体办事大厅提供并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服务,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为让老年人办事少跑腿,各级各部门还将建立健全老年人预约上门办理服务机制,并将开启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功能,方便不使用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网上办事。

  市文明办在组织开展的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中,特别指出要重点做好老年人群体的数字化便民服务,通过人工通道、证件号记录等手段协助快速便捷通过,并组织志愿者在车站、售票网点,帮助不熟悉手机客户端购票、自动售票机购票的旅客办理购票取票业务。

  市城区各大医院虽然推广使用就医一卡通,但不会进行网上操作的居民也可以通过窗口办理挂号等;同时逐步优化入院扫码流程,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扫码的居民,可以登记身份证测量体温后进入。

  在市城区七一路的几家银行网点记者看到,大厅内增设了不少智能柜台机,方便群众办理业务,排长队的现象减少。“来办理业务的老年人中不乏一些尝试用手机办理的,但大多数老人还是认为到柜台办理更放心。”七一路某银行网点工作人员说。有些老人因不会操作自助设备,担心按错键,交易不安全;有些老人觉得手机本身不安全,一旦被偷或者中病毒,钱就没了。

  通力合作,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科技进步、数字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让社会管理更加高效。互联网、智能手机等能给老年人带来丰富的移动生活,但也伴随着使用障碍。

  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种种“痛点”“难点”,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作出部署;为切实落实这一实施方案,去年12月,全国老龄办决定开展“智慧助老”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推进适老化改造升级,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提升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1月10日,省发改委、省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工作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防疫、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通信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明确18项重点任务,推动我省1623万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日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便利老年人等群体办事服务工作的通知》,以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申办政务服务的便利化水平。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张兴说,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为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扫清“数字生活”基础设施障碍,加快养老智慧平台建设,为老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引导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智能手机培训,加大普及力度,满足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方面的需求。同时网络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信息环境与隐私安全的互联网文化,推动老年人数字素养教育,支持老年人愉悦地利用数字化提升生存质量。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王玉建议,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同时不断提升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质量,提供适老化产品、开设智能培训班、开展个性化服务等,让老年人充分享受数字生活。社区可以构建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建立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体系,让社区居家老年人可以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的方式,寻求志愿者帮助。

  顾蕾说,家庭成员也应做好数字生活的“带路人”。当老年人仅靠既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无法适应新的数字设备和数字思维时,家庭是反哺的主要发生地。当他们需要求助时,最信任的人是自己的子女。子女应多关心、鼓励父母,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字生活的乐趣。

  【短评】
  智能时代莫让老年人掉队

□ 段平
  “互联网+”时代,一部智能手机“网罗天下”,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便捷以及无限的可能性。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帮助老年人顺利融入时代大潮,是考验智能化时代是否真正便利广大群众的指标之一。

  弥合数字鸿沟,既需要技术支持,也需要社会共同努力。从家庭层面来讲,年轻人对老人的“数字反哺”,不仅需要提供操作层面的指导,更需要给予老人情感层面的鼓励。尤其是在家庭中,通过教会老人使用智能设备,既能够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也能带领老人顺利融入智能化时代不掉队。

  从社会层面来说,探索新兴养老服务方式,营造信息无障碍的良好氛围,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服务系统或智能设备,在社区内开办智能设备培训班等,都能为老年人的日常出行和外出办事保驾护航。

  线上线下的协同配合,可以帮助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越过“数字陷阱”,让老年人跟上时代步伐,享受数字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1b9d7d897c6bb27c5014e85f84ab751.jpg

志愿者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

5b7dd6e2f536e1bc49e40112d7fe7fb.jpg

公共服务场所设置老年人通道。

53577e219db41b90adcc22ff9a0dc0c.jpg

市民尝试使用智能柜台机进行人脸识别认证。

8eda1c99e9665f02a6a66fc20046f54.jpg

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8952bb32efdb13defe51b390168d400.jpg

市第一人民医院导医为老人讲解如何注册开通“就医一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