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小山沟甘为孺子牛
——记河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王建伟
碧蓝的带军河水绕村而过,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贯穿村庄,一座座雕塑,一排排楼房,一张张笑脸……如今,村强、民富、人和、宜居,正是内乡县余关镇子育村的新面貌。村民们都说,这与建伟有很大关系。
村民口中的建伟,是河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子育村党支部书记王建伟。
想当年,当地有顺口溜传得广,“有女不嫁带军河,天晴下雨都干活”,“出门便登山,运输靠双肩,男人腿累断,女人腰累弯”。
为让群众告别行路难,拔掉“穷根子”,2010年,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王建伟从畅通出行入手,瞄准高质量脱贫目标,修建农村版的滨河大道,修通了天然气管道,高标准建起了幸福大院,对11户35人实施异地搬迁。产业兴旺是高质量脱贫的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子育村流转荒山7000亩种植薄壳核桃,安置21名贫困劳动力;建起了子育切纸扶贫车间,安置12名贫困劳动力,年收入可达3万元;发展特色产业迷迭香1500亩,户均增收2000元。现在,子育村每年收入可稳定在20万元左右,增强了为群众办事的底气。
群众都说,山村发生这么大变化,村支部带了好头,也受了不少苦。王建伟深有感触:一件件实事好事,现在说起来怪喜欢人,在实施过程中委屈多得很,但是为了群众过上好日子,再苦再难都不怕。
在切纸扶贫车间建设中,有一家开药店的群众不愿拆迁,王建伟瞒着家人,把自家做粮食生意用的库房腾出来,免费让他用,才使得这个项目圆满落地。车间建好了,家里矛盾起来了,家人整天黑着脸闹情绪,埋怨他:“人家都是往家里拿钱,你是往家里存药,你得什么病了,需要吃这么多的药,还请了个专职医生。”家人的不理解像把钢刀扎进他的心,可他只有耐心地劝说家人要以大局为重。
在易地搬迁中,有一座坟需要迁走,工作艰难得如登天,王建伟生尽千方百计,动用所有关系,结合地方风俗,扮演所有角色,最终完成迁坟。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异地搬迁开工的前夜,凌晨3点钟,王建伟的手机响了一声,一看,是村里一个搬迁户发的短信:“听说明天开工,休想!”原来,这个搬迁户又不同意搬迁了。王建伟估计他也没有睡,就立马起床跑到他家做思想工作。两人一直聊到早上6点多,这名搬迁户才说:“你是干实事的,不难为你了,开工吧。”出了门,王建伟直接跑到工地上,面对东方的朝霞热泪纵横,不知道是喜悦还是委屈。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努力,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群众评价说:“王支书啊,班子带得不错,真中!你们真的是凭良心在为我们办实事啊!”
王建伟则说,他是村支书、是人大代表,党和人民如此信任他,他唯有鞠躬尽瘁为群众,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他看来,作为人大代表,就是要不负人民重托,在乡村振兴中展现人大代表的担当和作为。近年来,他提出的《为鳏寡孤独老人建立幸福大院》《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等均得到落实,践行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誓言。
如今,乡村振兴的战鼓擂起,号角吹响。子育村奔向更美好生活的路,还很长,王建伟肩上的担子很重,他为群众服务的决心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