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拟用稿
一、朱元璋筑城墙用糯米汁?民间传说可能是真的
《金陵晚报》 2021年01月19日
二、汉语拼音的来龙去脉
《解放日报》 2021年1月18日
一、朱元璋筑城墙用糯米汁?
民间传说可能是真的
雄伟的南京明城墙,历经650多年风雨。是什么把上亿块城砖紧紧黏在一起,使城墙经历风霜雨雪、战火摧残至今依然屹立不倒?关于神奇的城墙黏合材料,南京民间一直有“朱元璋筑城用糯米汁砌城砖”的传说。那么南京城墙黏合剂中是否真的含有“糯米汁”呢?对这个大众关心的问题,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开展的最新项目研究结果显示,南京城墙黏合剂中加入“糯米汁”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最新研究首次在黏合剂中
发现淀粉类物质
为了彻底解开关于南京城墙黏合剂成分的疑惑,给大家一个权威科学的答案,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基础研究部于2020年初开展了“南京明城墙黏合剂成分检测”项目。该项目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牵头负责,江苏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具体实施,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南京大学表生地球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参与。
项目组首先梳理了南京城墙黏合剂的相关文献、传说等资料,并提出相关疑问;其次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结合资料在南京城墙中选取了较为原始的城墙段落共采集了16个样品; 再对样品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进行了分析检测;最后对检测结果进行了科学分析,项目还全程进行了跟踪拍摄记录。
检测结果显示,共有清凉门拱券西、石城门瓮城南墙、龙脖子段、前湖段豁口砖上、半山园水闸底部所取5份样品中检测出了淀粉类物质。结合史料和前人的研究,课题组认为,该物质很可能为糯米水解后的产物,“因此我们认为南京城墙黏合剂中加入糯米汁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南京城墙的黏合剂成分
是一个巨大谜团
黏合剂是南京城墙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南京城墙的黏合剂成分都是一个巨大的谜,各种文献、传说众说纷纭,终无官方定论。南京民间更是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修筑南京城墙,是用糯米汁砌城砖,闹饥荒时,将城墙上的土掰下来,就能吃。
南京市城墙管理处陈列研究部原主任郭金海介绍:“以前扒开一点废物以及旧材料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些黏合剂,就是一些石灰团团,很软。尽管600多年了,但是我们抓上去的时候还是软乎乎的。在维修的时候,我还捡了不少,但是时间一长,一个礼拜一放就全没了,全部风化了。”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我国古代建筑中,已经普遍使用石灰、糯米汁、杨桃藤浆作为黏合材料。但是,南京城墙长达70里,用了将近4亿块城砖,在当时战乱初平、国力艰难的情况下,连驻军和筑城工人的口粮都难以供应齐全,朱元璋如何找来这么多糯米汁用以筑城?这显然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此外,在元末的时候,朱元璋下达过一个命令,就是“禁糯令”,禁止在他统治区域内种糯米,以塞造酒之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用大量的糯米汁来修筑城墙,可能性又有多少呢?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明代城墙跟墓葬一样,用了南方的一种蓼草作为黏合剂,但这也仅仅是一种推测,尚未得到证实。“作为南京城墙的官方保护管理机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做一次系统科学的研究,以解开南京城墙黏合剂成分之谜,给公众一个解释的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未来的保护修缮和
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南京明城墙黏合剂成分检测”项目首次官方证实了南京城墙黏合剂中的确含有“淀粉类物质”。“至于是否所有段落城墙黏合剂都含有该物质,或该物质是否由糯米水解后产生,目前还不能断言。未来我们将采用更多科学手段,对南京城墙黏合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检测,争取早日彻底解决南京城墙黏合剂的成分之谜。”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南京明城墙黏合剂成分检测”项目的最新发现,也为城墙未来的保护修缮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目前砖石建筑的保护工作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南京城墙建成650多年来,饱经风雨沧桑,面临着很多保护工作上的困难和挑战,其中很多与黏合剂的逐渐流失有关。在探清了黏合剂具体成分之后,能够对黏合剂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工作,延缓其老化和流失速度,保障南京城墙的坚固性。“南京城墙目前还面临着保护修缮的重要任务,在现代黏合材料的使用上,未来将会加入更多新型材料,在保障黏合剂更加坚固的同时,延缓其老化和流失速度。古人所使用的黏合剂材料也能够为现代新型材料的使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该负责人说。
目前南京城墙正在牵头“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黏合剂作为重要建筑材料,也是中国明清城墙文化遗产内涵和突出普遍价值的载体和体现。揭示南京城墙黏合剂的组成,不仅能够为其他明清城墙黏合剂材料的研究和城墙保护提供参考和经验,更能大大丰富中国明清城墙的文化遗产内涵,为申遗助力。摘编自《金陵晚报》
图片说明:1.朱元璋
2.中华门瓮城
二、
汉语拼音的来龙去脉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因此看到一个个汉字,是无法知道其读音的。认读汉字,必须依靠字形符号以外的注音手段,寻求一套注音工具。古代创造了“直音”和“反切”两种注音方法。这两种传统的方法都是以字注字,不适合初学汉字和识字不多的人运用。
1913年的读音统一会制定了一套“注音字母”,亦称“国音字母”,是中国第一套为汉字注音和推行汉语标准音的拼音字母,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共计字母39个,1919年增加一个字母,总计数40个。1930年,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注音字母用专门的符号给汉字注音,比直音和反切有很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不是理想的拼音工具。从符号设计来看,也不符合国际习惯。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更为理想的注音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领导下,周有光等几位语言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到20世纪中期,终于创制出一套既实用有效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注音工具——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来注音的《汉语拼音方案》。此方案经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58年2月11日正式公布并实施。
《汉语拼音方案》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拉丁化。拉丁字母是世界上通用范围最广的字母,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便于与国际接轨,确立国际标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商贸合作的桥梁,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拓了宽广的通道。
二是音素化。《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所列的26个字母代表语音的音素,用它们来拼音,运用起来既精确又灵活,而且拼写时便于变化,学习方便。
三是口语化。此方案拼写的是全国普遍通行的汉语普通话。当《汉语拼音方案》拟定后,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出如下决定:《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院校、中小学进行教学,同时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方案。
60多年来,汉语拼音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汉语的能力和速度,在社会上推广普通话,而且有助于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以及外国人学汉语。可见,汉语拼音在提高国民的汉语水平和加强国际交流方面,起了莫大的作用。 摘编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