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扳倒井名不虚传
作者:  通讯员  翟传海

相传,此处因光武帝刘秀扳石得泉——

方城扳倒井名不虚传

通讯员  翟传海  /图

出方城县城,沿许(昌)南(阳)公路北走约十一二公里,就到了方城县独树镇扳倒井村。

耸立重檐叠脊红墙彩瓦的山门山门前额上书“午朝门”,后额有“天赐柳林(该村原名柳林川)”。过了午朝门,路旁是两个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20米的大荷池,荷池四周垂柳成行,花草期间。抬眼前望,清澈泉水正由眼前的龙嘴汩汩而出,与龙嘴相连的古井就是传说的扳倒井。

井与一般水井大有不同:两个井口,井口处井水相通,并且井水自里井向外井漫流。里边的水井水深约3米,四周有栏,井上有亭,是人用水井;外是牲畜饮水井,井水距井口尺许。外场地宽阔可供骡马站立就井而饮,井边大理石板上两个八字大脚印、两个马蹄印清晰可见。两个深深的斜八字大脚印当地人讲“那是刘秀饮马时留下的”;牲畜饮水井和外边的水池落差两尺有余,水井外壁镶一青石龙头,井水自龙口淌出,不大不小经年不断。龙头下方又是一个大方池子,专供村民洗涮。

经多方探寻得知:光武帝刘秀北征昆阳时路过此处,军士燥渴急思饮水,见村中乱石间有水细溢,遂掘石而得泉于是村人于此凿井。后建武三年(公元27年)因邓奉、董欣造反赭阳(今方城),光武帝亲征再次至此人马到井边汲水渴,见井水满溢外流,光武帝道:“井水如此清澈而涌,井如扳倒矣。”后人借刘秀之言,名井曰扳倒井。井亭北边便是光武庙据传,光武帝平叛凯旋后,仁政爱民,奖励农耕,深得民心。村里乡亲感谢皇恩,在井上建亭,亭旁建祠,以示纪念。光武庙山门三间、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内塑光武像和云台28宿像。殿东道房院,三进深宅,庙内古柏参天,翠柳红墙。

宋时,金兵大举侵犯中原,光武庙毁于兵燹。清乾隆年间,庙中持等重建光武庙,增建花园一处。花园北部是“接官厅”,始名“花厅”,又名“玉照堂”。面阔四间,进深三间,为古代过往官员休息场所堂前有十米见方的涣池一方,池之四周拦板上雕刻梅、兰、竹、菊,保存完整。庙、厅一体,古柏参天,翠柳红墙,错落映衬。

明嘉靖十八年,世宗谴驸马乌景和致祭立碑曰:“刘秀至此扳石得泉。”清康熙年间重修,至道光十三年改换旧貌。

明清两代,光武庙东设立驿馆。大清道光皇帝自云南回京,下榻玉照堂数日,并钦定“玉照堂”为“接官厅”。也有众多达官显贵在驿馆住宿,其中,于谦、林则徐、傅寿彤、顾嘉衡等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如明代著名诗人于谦游历此地时就挥毫赞道:“汉主中兴非偶然,等闲平地涌清泉。灵津千古蛟龙蛰,时出人间救旱年”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曾两次亲临此地游历,并留下五言长律一首

“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大多为民间传说,但这扳倒井可是“有图有真相”——并非虚传。神奇的先贤传说、摆布科学的井、池,古朴的井庙宇,及其那保存最好的古官署驿站等等,着实让这个小村庄增光添彩,着实值得众访古探幽者实地一探!(字数:1197

f8358dccc7584a859047a3938bdf52d.jpg39abda27cbda8c35aa58d17b729dae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