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118
作者:  《今晚报》等

    拟用稿

一、警鸽:新中国初期的安保功臣  《今晚报》

    二、手套并非舶来品  《文摘报》

    三、清朝盐商的奢侈早餐  《羊城晚报》

 

    一、警鸽:新中国初期的安保功臣    

    70多年前,当警用通讯工具和渠道尚为稀缺之时,警鸽曾为警方传递信息。

    旧警察局警鸽一只也不杀

    1949527日,大上海在激烈的枪声中解放了。翌日,中国共产党华东社会部副部长李士英、扬帆等十多名解放军代表,顺利地接管了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

    在此三天前,旧警察头子毛森,惊魂落魄地逃往台湾,留下了满地狼藉的办公室,还有上百羽警鸽。这些警鸽品种很多:有日本侵华时留下的小巧玲珑的日本鸽有旧警察用黄金换来的、强健的德国鸽亦有国民党军统向美国人要来的“大块头”军鸽……

    新中国上海首任公安局局长李士英却清楚,鸽子只是一种通讯工具,既然能为军统和旧警察效劳,为何不能为新中国的人民警察服务呢?何况这些鸽子都是品种精良、又经过特殊训练的鸽之精英。

    士英果断下令,警鸽一只也不能杀,全部保留下来,而且养鸽子的旧警察也要留下来。于是,袁建东与几位饲养鸽子的旧警察,成为新中国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首任“鸽警”,其全称是上海市公安局行政处警鸽股警鸽总站,总站共有8位饲养鸽子的警察。

 

  警鸽是怎样训练出来的

    当时,警鸽总站地点设在市公安10楼的顶层。顶层上有大小鸽棚7个,留置鸽棚1个。市公安局设警鸽总站,偏远的分局和各郊县公安局以及偏远的派出所都设有警鸽分站,通过鸽子互放,来达到市局与各分、县局互通信息的目的。

    警鸽按工作性质分为单程通讯鸽、往返通讯鸽、夜间通讯鸽3种。

    单程通讯鸽最为普通。每天清晨,分局的通讯员将鸽子放在竹子和线绳做的八角折叠笼内,骑着摩托车带到市局警鸽总站,放入留置棚内,又将市局的警鸽带回各自分局或派出所警鸽分站,平时每两小时对放一次,如有特殊情况可随时放飞。

    往返通讯鸽,主要是用于路程较远、隔山隔水、通讯员往返不便之地。

    往返通讯鸽的训练方法比较有趣,先是将鸽子放在市局警鸽总站留宿和喂食,但不给其喝水,然后把它们带到各自的分站喝水,训练三次以上,警鸽就能迅速往返了。所以每次放飞后,这些鸽子渴得直往各自的分站觅水,喝足水,放罢信,鸽子又饿得直飞总站觅食,如此便达到了速去速回的目的。

    再一种是比较特殊的夜间通讯鸽,这些鸽子主要是在夜间放飞,其目的是为了夜间突发事件联络之需。夜间通讯鸽是经过特殊训练而成,其主要训练方法是:白天关在遮黑的鸽棚内,不让其见阳光,晚上八九点钟放飞一次。警鸽总站楼顶层设立4只灯,鸽子围着灯光飞翔,再逐步拉长飞行距离。因为鸽子有特殊的地磁感,很快就适应了夜间环境。如警察巡逻时,带上警鸽,有情况时就放飞鸽子,它们能迅速返巢报警。

 

  令人头痛的警鸽天敌

    鸽子的优劣主要是看其眼睛、翅膀和站立的角度。眼睛分为黄沙眼、桃花眼、红眼,黄沙眼为最好,同时看其内在的眼珠,要明亮,收缩频率越快越好,说明鸽子反应迅速;鸽子的翅膀要看其大毛,一般11根以上较好;鸽子站立的角度越直越好,要挺胸收肚,这样飞行时身体的阻力小,飞行速度则越快。

    那时,上海市公安局警鸽总站约有警鸽600羽,与各分局和县局的警鸽加起来约2000羽,每羽警鸽都配有脚环和色环。脚环上列有警鸽号码、出生年月,脚环的不同颜色用来区别警鸽各自的用途。

    警鸽飞行时携带的工具有布袋、长筒、脚筒三种。布袋放在鸽子的腹下,用一根细绳挂在其脖子上,放较大的纸质材料;长筒放在鸽子的脊背上,用松紧带扣住警鸽的两侧翅膀;短筒则套在鸽子的脚上,放简单的便条用。一般的通讯纸为11cm×14cm大小,上面标有“警鸽通讯纸”的字样。

    然而,令人头痛的是,老鹰成了警鸽的天敌。为了给警鸽创造一个良好的飞行环境,鸽警见到蓝天上飞翔的老鹰,就用枪瞄准射击,曾打下过不少捕捉鸽子的老鹰。

    随着通讯工具的发展,偏远的分、县局有了电话,但因为那时还常常停电,电讯系统有时受到破坏。有突发事件时,警察赶到现场,没有电话,还是离不开警鸽。

    警鸽不但作为通讯工具,又作为节日放飞的重要庆贺道具。因绘画大师毕加索有幅鸽子衔着橄榄枝的名画,象征着和平,且得到了世界的公认,鸽子又成了和平的象征。

    那时,每年国庆节和劳动节,警鸽都集中到人民广场,待少先队员的游行队伍经过主席台时,成千上万只鸽子倏地一起放飞,满目鸽影,场面壮观美丽。摘编自《今晚报》

    图片说明:警察在观察警鸽(资料图)

 

   

    二、清朝盐商的奢侈早餐

    清朝的盐商是富有的,他们积累的财富,大多花在奢侈的消费上。

    有的盐商喜欢貌美仆人,家中更夫到厨娘,均选俊秀的二八佳丽。也有喜欢丑陋仆人的盐商,于是就有穷人家的姑娘,不惜酱敷于脸,在毒日下将自己晒黑。而更多的盐商喜欢在餐桌上找奢侈的感觉。

    《清稗类钞》记载,乾隆年间,有名叫黄均太的盐商,是两淮八大盐商之首,家资累万,生活骄奢。他吃一碗蛋炒饭,要花费50两银子。

    这碗蛋炒饭要保证每粒米都百分之百的完整,又必须粒粒米全部分开,还必须每粒米都泡透蛋汁,外呈金黄,内芯雪白。配这碗饭的要有百鱼汤,包括鲫鱼舌、鲤鱼白、鲢鱼脑、斑鱼肝、黄鱼膘、鲨鱼翅、鳖鱼裙、鳝鱼血、鳊鱼划水、乌鱼片等等。

    黄均太每天早餐时,一定要吃燕窝,喝人参汤,还要吃两个鸡蛋。一天,他翻阅膳食账目,见上面有一行记录:每枚鸡蛋,纹银一两。他很纳闷:这鸡蛋再贵,也不至于一枚值纹银一两啊。

    他将厨子叫来,责备他虚报账目,侵吞花销。厨子答道:“您每天所吃的鸡蛋,其实并非从市场上买来的。而且每个鸡蛋一两纹银的价格也不算贵。若您不信,可另请他人试了便知。”黄均太不信,将他辞掉。

    但连换了几个厨子,做出的鸡蛋味道均都不能令他满意。无奈,只好将第一位厨子找回来。他才又吃到以前那样美味可口的鸡蛋了。他问厨子道:“这鸡蛋如此美味可口,你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厨子答:“小的家中养了100只鸡,所喂之物,并非平常饲料,而是用人参、黄芪、白术、大枣等研成细末,调入饲料中喂鸡,鸡生下的蛋才会如此可口。”黄均太派人前往其家中查看,果然如此。

    而当时一石稻谷(60公斤)才500文,按1500文兑换1两银子的话,两只药蛋就抵得上农民的六石稻谷了(360公斤)。按现在每500克稻谷1.3元算,两只药蛋就相当于936元了。

    黄均太吃一顿含两个药蛋、一碗人参汤、一碗燕窝之类的早餐,至少要花费2000元,吃一碗50两银子的蛋炒饭要花费23400元。

    有人说过“天下第一等贸易为盐商”。更有人算过,两淮盐商的蓄资8000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两年财政收入总和。摘编自《羊城晚报》

三、手套并非舶来品

    古代藏脚有靴子,是御寒一宝;手的问题怎么办,大冬天的,手往哪儿藏呢?

    其实,在有靴子后,至周汉时期又有了袜子,又称足衣(《说文》)。与这袜子同时出现的就有手套,将手藏入手套,手的御寒问题跟着也就解决了。

    那个年代真有手套么?中国古代对手套的称呼又是什么?

    考古发现证实,古代中国在战国时代就有手套,湖北江陵藤店1号楚墓发掘出土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剑”的鸟书铭文越王剑,同时还发现有一双皮手套。皮手套长28.5厘米,五指分开,套口稍长,与现代手套的通常样式非常接近。这当然是那会儿贵族们所用的好东西,平民也许还没有可能用它,至少是没有皮手套。

    古代还有丝绢菱罗缝制的手套,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有出土。墓中随葬的一件九子漆奁里,就装着三副手套。其中一副“朱色菱纹罗手套”,长26.5厘米,直筒露指头形,大拇指套分缝,掌面为朱红色菱纹罗,掌部上下两侧饰“千金绦”,绦上有篆书白文“千金”字样。

    当然,手套的历史并不会只有这2000年或3000年,今后应当还能发现更早的证据。

    足靴与手套,保护的不仅仅是肢体,它们也温暖着人们的心。几千年过去,古老的时尚文化似乎还没有过时,它们还在温暖着我们的身心。

     

 

1587230_zpdxb_1573819817053_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