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拟用稿
一、心怀戒尺知自律 《中国组织人事报》
二、范仲淹念书时每月有多少生活费 《北京青年报》
三、中国史前就有“雪地靴” 《今晚报》
四、手套并非舶来品 《光明日报》
一、心怀戒尺知自律
被誉为元代百科全书式的通儒许衡博学多才,曾和郭守敬一起编定《授时历》,关于他,有一个“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一年盛夏,许衡为避战乱路经河阳,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这时,有人突然发现路边刚好有一棵梨树,人们争相摘梨解渴,许衡却端坐树下。众人觉得奇怪,有人便问许衡:“你怎么不去摘梨吃呢?”许衡回答道:“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能去摘梨呢?”那人又说:“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正色道:“梨树无主,人心也无主吗?”即便口渴难耐,也不食无主之梨,一只小小的梨子,足以看出许衡的自律。
“律”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字形像是手拿着笔书写行文,以示颁布的样子,可见,律从造字之初就被赋予了法律、律令的含义。《说文解字》中说:“律,均布也。”何谓均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说:“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律的本义便是规则、律令,用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后来逐渐引申出约束、规范之义。
自律一词实际上是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用法,即“律自”,意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它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其中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诔之曰:‘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当孔子逝世后,鲁哀公感叹:“失去了孔子,就失去了律己的榜样。”自此之后,自律一词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用法,用来指人们在不受外部约束的情况下,仍能约束自身行为,坚守正道。
“观操守在利害时”,面对风险诱惑时能守正自持,可谓自律。清代有个叫叶存仁的官员,从政30余年,严于律己,从不苟取。离任河南巡抚时,在僚属的再三要求下,叶存仁答应他们为自己送行。到了送行那天,僚属却迟迟没来,直到夜深人静,才远远地划来一叶扁舟,船上是叶存仁的僚属和赠予他的临别礼物。僚属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收礼物,是怕人看到后嚼舌根,为了避人耳目,特地深夜相送。叶存仁严词拒绝,还赋诗一首相赠:“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清廉拒礼并非是做样子给旁人看,而是将廉洁为官、正道直行视作自己和良心的一个约定,“不畏人知畏己知”的内心剖白正展现出叶存仁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外部的监督约束固然重要,内在的清心自守更为可贵。只有将自律作为心中的一把尺,方能心不妄动、行不逾矩。苏轼面对着江上的清风明月,曾写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千古名句,既道出清介为官的志向,更蕴含廉洁自律的智慧,值得今人细细体悟,践之于行。摘编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二、范仲淹念书时每月有多少生活费
范仲淹年轻时就是一个自费生。
范仲淹两岁丧父,他母亲带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有钱人家。两岁大的孩子,当然没有记忆,他在朱家长大,在朱家的家塾里读书,一直以为自己就是朱家的子孙。
知道了身世以后,范仲淹不齿于寄人篱下,背上书箱离家出走。他母亲跑出来追他,他说:“母亲不要担心,儿子可以自立,等儿子金榜题名那天,再回来接您。”
然后范仲淹单枪匹马来到当时的南京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凭借优异成绩考进应天府的府学。那一年,他二十三岁。
范仲淹在商丘官学昼夜苦读,一天只吃两顿饭:每天睡前熬一锅粥,第二天早上,粥会凝结,他切成四块,用布包起来,带到应天府学,上午吃两块,傍晚再吃两块。冷粥寡淡无味,他只能用咸菜疙瘩下饭,天天如此。
二十六岁那年,范仲淹得到应天府学的推荐,进京参加礼部考试,顺利通过;第二年又参加殿试,金榜题名;第三年参加“铨试”,也就是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再次通过;二十九岁那年,他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被派到安徽亳州做官,将母亲接到了任上。
现在我们来估算一下,范仲淹这个自费生在应天府学就读时能花多少生活费。按照宋朝成年男子的正常饭量,每天大约要吃掉两升米,把咸菜算进去,总共相当于三升米。
北宋中叶正常年份,三升米就是九文钱,一个月三十天,吃饭这方面的开支总共不到三百文。一文钱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八毛,三百文就是两百多元。
宋神宗在位时建康(今南京市)府学的补贴标准,每名“上舍生”(在籍学生当中成绩最优异的)每月可以领到三百文的生活补贴,每名“内舍生”(在籍学生当中成绩中等的)每月可以领到两百文的生活补贴。如果范仲淹想按“内舍生”的标准去生活,只需要在每月两百多文的饮食开销之外再加上两百文钱,总共也就是四百多文而已,折合人民币大约四百块钱。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三、中国史前就有“雪地靴”
一直以为,名为雪地靴,应当与雪天防寒有关。事实是,它与寒冷有关,却与雪无缘。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过靴子,种种色色,不可尽言。一般来说,那都是男子的装备,更多的是军士们的行头。不过稍稍寻觅,也还是可以发现女子的足上,出现过那温暖柔软的靴子。
李白诗《对酒》,说那吴姬十五“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杜牧诗《留赠》,是写给舞女的,“舞靴应任闲人看,笑脸还须待我开”;黄庭坚词《西江月》,也是写的舞女,“转眄惊翻长袖,低徊细踏红靴”。
唐宋时代的女靴,就这样悄悄隐形在诗人们的眼里。古代中国的女人靴,自然也不仅只风行唐宋。因为汉唐女子多着长裙,在图画与雕塑上不易发现女靴影踪。倒是在楼兰出土的干尸,我们看到了女子双脚蹬着的皮靴,那模样与现代雪地靴,也没有什么明显不同。战国的情形,可以洛阳金村出土的驯鸟铜像为例,一个小女子双手各执一棒,棒头立鸟,她的脚上穿的正是矮筒靴子。
其实这靴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史前。前面提到陈列在展柜里的陶靴,靴面和靴筒上还有彩绘,属于辛店文化,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出土,是史前遗物。在甘肃玉门的火烧沟遗址,还见到一件彩陶双耳罐,陶罐的底部做成穿着靴子的双脚模样,属四坝文化。火烧沟遗址还见到一件陶人像,人像双手掐腰,脚上是一双大靴子,这样夸张地表现靴子,匠心独运。
年代更早的发现,还有属于齐家文化的双脚形陶罐。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和辛店文化的靴子,应当是真正的雪地靴吧。西北寒季较长,风雪也大,靴子的发明与流行也很自然。那年代游牧业发达,羊皮也来得容易,做一双皮毛靴子,不会那么困难。
让人惊诧的是,这些史前的靴子,与现代雪地靴如出一辙,它们竟然是如此相似。千年的时尚,在此重现,让人好生慨叹。时尚有时就是突然刮起的复古风,你以为很新潮,其实是古风回潮呢。试想潮男潮女脚上出现的是齐家靴或是辛店靴,多了一种几千年的沧桑感觉,一定更好,一定会感受到来自古老年代的大派与风潮。摘编自《今晚报》
图为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出土的辛店文化陶靴。
四、手套并非舶来品
古代藏脚有靴子,是御寒一宝;手的问题怎么办,大冬天的,手往哪儿藏呢?
其实,在有靴子后,至迟周汉时期又有了袜子,又称足衣(《说文》)。与这袜子同时出现的就有手套,将手藏入手套,手的御寒问题跟着也就解决了。
那个年代真有手套么?中国古代对手套的称呼又是什么?
考古发现证实,古代中国在战国时代就有手套,湖北江陵藤店1号楚墓发掘出土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剑”的鸟书铭文越王剑,同时还发现有一双皮手套。皮手套长28.5厘米,五指分开,套口稍长,与现代手套的通常样式非常接近。这当然是那会儿贵族们所用的好东西,平民也许还没有可能用它,至少是没有皮手套。
古代还有丝绢菱罗缝制的手套,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有出土。墓中随葬的一件九子漆奁里,就装着三副手套。其中一副“朱色菱纹罗手套”,长26.5厘米,直筒露指头形,大拇指套分缝,掌面为朱红色菱纹罗,掌部上下两侧饰“千金绦”,绦上有篆书白文“千金”字样。
当然,手套的历史并不会只有这2000年或3000年,今后应当还能发现更早的证据。
足靴与手套,保护的不仅仅是肢体,它们也温暖着人们的心。几千年过去,古老的时尚文化似乎还没有过时,它们还在温暖着我们的身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