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114
作者:  北京晚报等

    

    拟用稿件

    一、建成八百余年

      卢沟桥400吨载荷压不垮 《北京晚报》

    二、吕布为何在三国历史中被淘汰  《今晚报》

    三、古人染发一度成风

       王莽为显年轻染发  《羊城晚报》


    

    A、建成八百余年

     卢沟桥400吨载荷压不垮

   1975年1月,北京市文物、交通运输、基建等部门,对卢沟桥的承重能力进行了科学实验。结果,400多吨重的超限大件平板车安全地通过了这座古老的石桥。图为实验现场。 (资料图片)

  北京的卢沟桥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能够荷载400吨重量的古桥!卢沟桥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其望柱上有数不清的石狮子举世闻名,又因“七七事变”被永载史册。不过,卢沟桥还有一件令世人震惊的事儿。这就是1975年,400多吨重的超限大件平板车,安全通过了这座古代石桥!

  那年,从国外进口了一个大型装置,由天津港运到房山,哪一座桥能荷载400吨?于是,北京市聚集了各路专家学者进行测评,只有卢沟桥可以通过。曾参与这一测试的高级工程师孔庆普先生曾向笔者介绍:那时采取的办法是在载重车上装上钢锭,在桥下边测试下挠量,第三次加载到430吨,大家认为没问题了才正式通过。当时,孔庆普先生手持绿色的旗子一挥,牵引车拉着拖车徐徐开动,以每小时5公里速度缓缓行走,在辎重驶过桥顶后,记者们手中的相机快门响成了一片。

    卢沟桥何以有这么大的承载量呢?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建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全桥长266.5米,10墩11孔,是一座圆弧联拱石桥。建桥时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几百年后通过大件,而是为了抗击洪水。永定河原称无定河,因河水混浊凶猛,又称小黄河、黑水河。作为出入燕京的通道,卢沟桥必须坚固耐用,故采取了厚墩、厚拱形制。“为使桥墩的基础牢固,建桥时将若干根粗大的铁柱打入河底的卵石层中,上面穿入巨石连成一个整体,砌成一个桥墩。这种桥墩自然承载能力很强。桥的拱券是小跨径,不等跨,不等距。拱券石厚度是1米,以框形纵联式结构砌筑。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其十分坚固,也使卢沟桥练就了“金刚之身”。

    摘自《北京晚报》)

    图片说明:1975年1月,北京市文物、交通运输、基建等部门,对卢沟桥的承重能力进行了科学实验。结果,400多吨重的超限大件平板车安全地通过了这座古老的石桥。图为实验现场。 (资料图片)


    B、吕布为何在三国历史中被淘汰

    

   最优秀的骑兵指挥官

    首先,历史上的吕布真的很能打!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吕布弓马娴熟且气力过人,被人称为“飞将”。

    吕布射术的精湛,可以从历史上著名的“辕门射戟”中得到验证。而且,吕布还有极强的战场突击肉搏能力。吕布曾经跟董卓的骁将郭汜有过一次单挑作战,结果“布以矛刺中汜”,后者的亲卫拼死上前才将其救回。由此可见,吕布的骑战能力突出。

    另外,吕布此人还非常机敏,能临危不乱。这些因素加起来,让吕布成了当时最优秀的骑兵指挥官。

    而对于自己的骑兵战能力,吕布也是很自傲的。白门楼上,当吕布被曹操擒获即将处死的最后一刻,他还希望靠为曹操指挥骑兵换取生路。对此,曹操还真有点犹豫,说明了吕布的军事能力强到曹操都有点舍不得杀的程度。当然,最后在刘备的神补刀之下,曹操还是决定痛下杀手。

    而让曹操决定一定要杀死吕布的两个关键词是“丁原”与“董卓”,当时刘备是这么说的:“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一句话,就定了吕布生死。


  为什么杀了董卓还不被接受

    说到这里就要说一下吕布除了骁勇善战外的另一个特点了,那就是反复无常和唯利是图。因此,在《三国演义》中,游侠气十足的张飞最看不起吕布,骂其三姓家奴。这不是罗贯中一个人的观点。历史上,很多人都对吕布的这种品行有过异议。

    吕布诛杀暴虐凶残的董卓这事,明明有功于汉室和国家,为什么还不被大家所接受,甚至被敌视呢?对于这个问题,吕布自己也没想明白。他曾经很委屈地问过刘备,关东群雄都曾起兵讨伐董卓,可为什么我杀掉董卓后,出奔到关东,关东诸将却不肯接受我?甚至“皆欲杀布耳”。

    这个问题或许可从下面这个角度进行分析,俗话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吕布杀掉董卓,其出发点既不是匡扶汉室的大义,也不是出于对董卓残民以逞的义愤。吕布杀掉董卓,其实就是出于自保之心而已。

    而且,作为并州人的吕布跟凉州军团的那些人也是矛盾重重。再加上吕布还利用职务之便,跟董卓的侍婢私通。这三个情况加起来,吕布肯定是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的。从心理学上讲,当一个人的恐惧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愤怒的形式爆发出来!所以,吕布弑董卓,其实就是为了自保而已。在当时人眼中,吕布的行为也最多是“事出有因”,但未必是“情有可原”。


  在战场之外的能力基本为零

    吕布第一个投奔的是南阳袁术。一开始袁术“待之甚厚”,结果吕布就此开始得意忘形,“恣兵钞掠”。于是两人闹掰。

    吕布第二个投奔的是袁绍。两者合作击败了张燕。结果吕布再次得意忘形起来,“轻傲绍下诸将”。他又要求袁绍给自己增兵,继续“将士钞掠”,结果使得袁绍“患忌之”,导致后者暗杀和追杀吕布。两人也就此翻脸。

    吕布第三个投奔的是刘备。结果吕布在袁术资助军粮的诱惑下,偷袭下邳,玩了一招“反客为主”,夺取了刘备的徐州。

    之后,吕布与袁术盟,却又多次打乱袁术吞并刘备的计划;答应袁术的政治婚姻,却又反悔,更出卖前来联姻的使者。他接受了东汉朝廷的“左将军”,结果不久后又复归谋逆的袁术。

    这种在乱世里只看眼前利益、得志便猖狂、寄希望于左右逢源且反复无常的品行,只怕在其他诸侯心里早就对他下了评语。

    一句话,吕布在战场之外的能力基本为零。当乱世来临,这些军人由于长于军事,自然很容易确立优势,很快脱颖而出,但长期在军中所形成的直线思维,又让他们很难适应乱世中错综复杂的军政环境。他们不会思考复杂的战略问题,也理不清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更不可能去思考如何建设基业。由于缺乏世家大族那样积淀,他们身边也缺乏能够帮助他们思考这些问题的谋士。同时,他们也本能地排斥和不信任那些饱读诗书的士人。

    因此,诸如吕布这样的军人军阀,自然无法避免被拥有根基与政治目标的士族类新型军阀被取代。于是,在仅仅十年时间里,这些曾经的利刃就已经沦为历史的尘埃……摘编自《今晚报》

    图片说明:汉代铁戟



  C、古人染发一度成风

    王莽为显年轻染发

    爱美这事儿,古今皆然。染发就是其中表现之一。而古人染发还一度成潮流。

  大文豪苏东坡,曾写诗对染发这一现象进行批评,“膏面染须聊自欺”。这里的“须”,是胡子和头发的总称。言下之意,满脸褶子已经是既定的事实,将头发染黑,看起来年轻点,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可古往今来,愿意“自欺”的人,着实不少。

    哪怕像王莽这样的硬汉子,皇帝都当了,可还是敌不过染发的诱惑,为的就是要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一点。年过六十的王莽,在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几岁的古代,确实算高寿了。看着自己的满头白发,王莽决定染一染发。

    那时候的染发膏,主要是用黑大豆制成。将黑大豆浸泡在醋中一到两天,加热煮烂,过滤掉渣子,再熬成膏状。用的时候,直接涂在头发上就可以了。除了黑豆,还有一种方法,是用覆盆子为原料,熬成膏状涂抹。这两种都是乌发的良方。

    王莽那时染发,固然有想让自己看起来年轻点的想法,也有政治因素。那时,一方面自己年岁渐增,另一方面起义军不断出现,局势越来越动荡。为了稳定民心,让老百姓心安,同时也是为了替自己鼓气,所以王莽才开始染发。当然,染发也没能挽救每况愈下的局势,这也是意料中的事。

    和如今的染发剂相比,古人用来染发的膏剂,无疑更天然,更无副作用。这些染发剂,原料都是天然之物,利用的是植物中的黑色素,所以对头发和头皮的损伤都比较小。而且,像覆盆子这类植物,长期用来洗头抹头,不仅有染色的效果,还具有保健功效,长期使用真的有让头发变黑的作用。摘编自《羊城晚报》




2734041_zpldj_1596804902904_b.jpg3432374_zpws_1609418607544_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