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时,母亲受委屈离家出走,两兄妹寻亲不放弃,本报与公安部门倾力助团圆——
相距百里,漫漫寻亲路走了30年
本报记者徐蕾 实习生刘玉杰
亲人相见相拥而泣
连日的寒冷被阳光驱散。1月12日上午9时,城区滨河路雪枫桥畔,卧龙区居民于小阁和哥哥终于等回了失散30年的母亲。
2020年12月8日,本报一篇文章《找了30年,妈妈在哪里》,报道了卧龙区潦河镇于刘营村的于小阁兄妹寻找失踪母亲的故事。一个月后,南阳微警局肖振宇寻亲工作室传来好消息,镇平县曲屯镇彭岗村有一位老人疑似于小阁的母亲。记者与民警肖振宇一起驱车前往百里之外的镇平,接回了老人,促成了这一家人30年后的团圆。
媒体公安接力 失联人找到了
于小阁兄妹家住卧龙区潦河镇王陈庄于刘营村,她的记忆中,母亲王淑珍是一位勤俭持家、特别能吃苦的人。可是他们的父亲年轻时脾气不好,与母亲常为一些琐事生气。30年前的一天,因为一头猪的丢失,脾气暴躁的父亲打了母亲,母亲终于忍无可忍离家出走,30年来没有任何音讯。母亲的离开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艰难,兄妹俩先后放弃学业。可是他们对母亲的思念一天都没断,寻找也持续了30年。一次次失望之后,于小阁兄妹找到南阳微警局肖振宇寻亲工作室和本报记者,希望能帮他们寻找母亲。
本报帮忙寻亲
在本报刊出报道寻找王淑珍线索的同时,肖振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社会大数据分析比对。没有照片,有的仅仅是一个名字和模糊的年龄,查找难度非常大。一条条与“王淑珍”这个名字有关的信息,经过一一核实后又一个个排除掉。王淑珍会不会改名了?查找多天后,肖振宇重新调整思路。于小阁哥哥此时又提供了更详细的信息,她的母亲年轻时与现在的妹妹神似,四川口音,下巴处有一道长长的疤,左脚多趾。
肖振宇了解到,王淑珍不识字,也从未出过远门,考虑她走远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于是缩小寻找范围,先在南阳范围内进行寻找。一个月时间,排除了300多个疑似人员信息后,肖振宇最后将目标锁定在镇平县曲屯镇彭岗村一名年过七旬,名叫张秀阁的老人。肖振宇工作室通过市局情指中心向镇平县公安局曲屯派出所发出核查指令。民警张克强等人通过多次上门走访核实,确定张秀阁就是30年前从卧龙区潦河镇离家出走的王淑珍。
逃离家庭30年 牵挂从未中断
民警上门走访确认身份
1月11日下午,镇平县公安局曲屯派出所民警带路,记者和肖振宇来到曲屯镇彭岗村找到了张秀阁再次确认其身份。本名王淑珍,老家在四川达州,出嫁后第一个家庭是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于刘营村,夫家姓于,家庭成员的名字全都对得上。记者立即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于小阁兄妹。
“她现在过得好不好,身体咋样?问问她还记得我们不?”找了30年的母亲终于有了音讯,兄妹俩很是激动,他们最远跑到四川,不想母亲竟在百里之外的镇平。
“派出所民警第一次来我家确认信息,说我儿子、女儿在找我,当时还以为是骗我的,因为在镇平没人知道我在潦河镇有个家。”王淑珍告诉记者。肖振宇拿出王淑珍儿子、女儿以及四川的弟弟的照片,30年不见,王淑珍全都认不出来了。
原来,30年前的那个早上,与丈夫生气后,一夜未眠的王淑珍想想多年来不和谐的夫妻关系,不想再忍了,决定逃离这个家,回四川。当时她想带上儿女一起走,可是又担心身无分文,儿女跟着自己遭罪。一夜纠结后,天快亮时她决定自己一个人离开。
坐客车来到南阳火车站时,她发现自己身上仅有5块钱,车费都不够,根本回不了四川。可是正在气头上的她又不愿意回头,于是漫无目的沿着车站路跟着客车出城的方向走到了当时的312国道(今信臣路)。饿了她就到沿街门店或离公路近的村庄讨碗饭吃,晚上走累了就躺在路边沟内将就一夜。
不识字、不认路,流浪快1个月,当她走到镇平县曲屯镇时,头发老长,浑身上下脏得像个真正的乞丐。实在走不动了,王淑珍当时多么希望能遇到好心人搭救自己。来到彭岗村讨饭时,她被一户郭姓人家收留,给她吃的喝的,还给她找了换洗衣服。这家只有两兄弟,弟弟与王淑珍年龄相仿。自己婚姻失败,王淑珍觉得没法回头,也没脸回四川娘家,于是决定留在郭家和郭家的弟弟一起生活,这里就成了她的第二个家。
多年来,王淑珍不曾告诉任何人自己的过往,以及真实姓名。虽然不愿回家,但是离家后,对儿子、女儿的牵挂一天也没中断。谁为俩孩子洗衣服?谁为他们做饭?衣服破了谁给他们缝?她的内心备受煎熬。
“这些年总是做同一个梦,梦到我儿子、我闺女穿得破破烂烂的,拉着我的手哭喊着不让我走。”王淑珍说,每次做这样的梦,她都会从梦中哭醒。
民警肖振宇(右一)陪王淑珍(左三)回家
听说民警和记者要带她回潦河镇与家人相见,王淑珍表示非常想见儿女,但不愿回潦河镇那个让她伤心的家。经商议,1月11日晚记者和肖振宇将王淑珍带回市区安顿,并通知于小阁兄妹次日来南阳市区与母亲相认。
亲人相见诉衷肠 一片孝心报母恩
母女互诉思念之苦
离散30年,终于要相见,王淑珍失眠了。30年前的事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她想起,儿子小时候上学可用功了,常常在上学路上边走边背书;想起家门口那个坑塘,她担心儿子偷偷下去洗澡会溺水,总是拿着木棍紧盯着儿子;想起离家那天早上,她不舍地抚摸着睡梦中孩子们的额头,给他们掖好被角……
1月12日上午9时,在市区滨河路雪枫桥畔,王淑珍与早早等候在此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侄女见面。王淑珍的衰老超出孩子们的想象,孩子们也都人到中年让王淑珍几乎认不出来,彼此怔了几秒钟,一家人紧紧拥在一起,泪流满面。
“找了你30年,回来跟我们一起生活吧。”于小阁兄妹请求母亲。可是王淑珍的决定让大家非常诧异,她要回镇平,因为她要是不回去,家中有两个人就无依无靠了。
民警、记者见证一家人团圆时刻
原来,2002年,王淑珍在路边捡回了一个患有唇腭裂的男婴,她把对儿女的想念全都变成了对这个男婴的爱。却不想几年后,他们才发现,孩子还有智力障碍,无法独立生活。家中本就不太富裕,养一个身患残疾的孩子已是很辛苦,让王淑珍更想不到的是,孩子8岁时,她的第二任丈夫因车祸去世,母子俩生活陷入困境,靠低保金度日。不仅如此,孩子的大伯五年前因病视力几乎为零,照顾他生活的重任又落到了王淑珍肩上。
“这么多年没回家是因为我对儿女心中有愧,没有照顾他们长大,更没替他们分担过困难,现在我老了,不愿成为他们的负担,更不愿镇平的两位亲人成为他们的负担。”王淑珍如是说。
一家人感谢民警、记者、志愿者帮忙
“那天早上,我看到母亲出门,如果我要知道她是要离开我们,一定会拦着她,她也不会遭这么多罪。”得知母亲离家后生活得很辛苦,于小阁的内心非常自责。虽然王淑珍坚持回镇平生活,可是于小阁和哥哥仍愿意再争取,想个两全的办法,让母亲没有后顾之忧回到他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