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有座“拦马桥”
翟传海
新野县旧城北门外有座小石桥,桥面东边一块大青石上有一醒目的马蹄印,青石西面有石子镶嵌的三个大字――“拦马桥”。
传说,这“拦马桥”源于三国名将关羽。话说刘、关、张三兄弟,“三顾茅庐”请到军师诸葛亮后,博望坡一战军威大振,局面也很快大有改观。局面有所改观之后,刘备让关羽在新野城北三里河修建水寨、操练新兵,兼管地方建设。
关羽听了大哥和军师的吩咐很是上心,白天一边四里八乡察看地形,一边深入田间地头四处访教。夜晚回到县衙四下翻阅史志,认真考证。为解决平日灌溉和夏季防洪、排涝之需要,在全面了解和考证之后,就乘着冬闲,率众在城北一个叫“龙背”的村庄附近,开挖一条与白河相通的灌溉渠。
修建中,关羽不仅四下指挥上下指导,而且还肩挑人扛、挥汗如雨,带头苦干。整个冬春,关羽不仅顶住严寒以工地为家、吃住在工地,而且还把刘备每次送到工地的犒劳品,不分饭食、酒菜或是果品,一点不留分给大家。
在关羽身体力行的带领下,工程进度很快。一条长十余里、宽一丈有余的灌溉渠,仅用了一个冬春就竣工了。新野县境内多年旱涝水患,从此解除,千顷良田旱涝有保,人畜性命及其公私财产无有忧患。为此时人有歌诵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同时,原本就性情耿直、待人忠厚、义字当先的关羽,更是名声四起,深受老幼百姓的爱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大举南征。当时荆州牧刘表已死,其子刘琮畏惧曹操不战而降。刘备进退失据,决定实行战略性转移——弃新野、奔樊城、去夏口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消息传出后,百姓们惋惜之极。大家不约而同,自发地提了饭食、茶水,拥至城外列队相送。等到关羽牵马缓步走到北门外小石桥时,众百姓竟是长跪不起,哭声一片。他们回想着在关羽的文治武功下,军民和平共处和少有的安稳与繁荣,苦苦不愿这位好官远去。因此,众百姓纷纷上前拦着关羽的赤兔马,难分难舍苦苦相留。有的要他再喝一碗家乡水,有的非要他带上自个的纪念物,更有的硬往他的怀里直塞煮好的熟鸡蛋……众望殷殷,感天动地,致使那通晓人性的赤兔马,“怆然踏步,蹄坑于石板之上”。
传说流传了千余年,所谓的物证遗迹——马蹄印,也被当地民众呵护了千余年。不管那马蹄印是否真的是当年物证遗迹,但“拦马桥”至今依然矗立不倒。它是民众对“好官”的一种敬仰,更是他们对“好官”的殷切期望!
(翟传海 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地址:南阳市伏牛路18号 18637713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