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指尖非遗俏销
作者:  董振万

方城县:指尖非遗俏销

 

本报讯(特约记者董振万 通讯员王小玲条编出来的凉帽,米筛、柴篮、活筐、草篓手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这是方城县小史店镇刘洼村村民们编制的作品。刘洼村村民依托传统优势,不断开拓创新,靠一双巧手编出了脱贫富裕路。

每天能编2个竹凉帽,除去成本,净赚百十块钱。一年下来,足不出户就可以收入两万多元,”1月9日,该村村民刘来坡说。今年70岁的刘来坡,有着58年竹编手艺祖传七代没有断过从年轻时起,他靠这份手艺不仅解决了温饱,也供养起整个家庭。

据了解,刘洼村178户村民,竹编手艺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且久负盛名。上世纪六十年代,全村几乎所有的家庭依靠编制各类竹产品养家糊口。随着打工潮的兴起,村里的年轻人都纷纷外出打工,剩下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还一直坚持做竹编产品该村编出的产品纯手工,从破竹到成品大概需要100多道工序,而制作的过程中既无图纸又无文字记载,全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心授2011年,刘洼村竹编被南阳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脱贫攻坚打响以后,该村把竹编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抓,鼓励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打造非遗产业链,吸纳更多当地群众端起非遗手艺的“饭碗”,解决了不少贫困人口在家就业的问题,同时,促进了非遗传播和乡村特色经济多元发展。每年进入冬季农闲时节,刘洼村村民便开始忙竹编,从10月一直编到次年的3月,有竹凉帽、竹凉席、竹篮等种类繁多,要赶在春节和夏天销售。前些年,村民们的竹编产品都是直接拿到市场上售卖,而现在变成了“订单+农户”的销售模式,从事竹编的农户增加到了44户,编制的竹产品已经销往全国部分省份及港、澳、台地区,仅此一项,每户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眼下,如何让非遗“活”起来?该村支部书记周文华给出了答案:“刘洼村竹编是传统的,我们将加大对竹编产业的培育力度,引进专业的竹编龙头企业,组织村内的传承人研发新的产品,并通过电商触网拓宽销售渠道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同时,希望更多年轻人回到传统文化产业中创业就业,非遗产业发展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