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房镇刘裴村: 种“艾”致富 靠“爱”脱贫
作者:  通讯员

    仓房镇刘裴村:

    种“艾”致富  靠“爱”脱贫 

    特约记者 李雪山 杨振辉

    “10多箱蜂一年收入万把块;4头牛卖了一万七八。”日前,在淅川县仓房镇刘裴村,贫困户李增军和记者谈起2020年的收入,一脸甜蜜。

    说起以前,李增军说“没戏唱”。根儿里穷,妻子聋哑,儿子上学,没有收入渠道,住的还是土坯房,一到雨天就担心。迫于生活压力的他,开始熏酒、抽烟,生活逐步消沉。

    濒临丹江的刘裴村,30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在沟沟叉叉里,虽然邻近八仙洞、丹江大观苑等景区,但交通不便,多年来,乡亲们一直刨着几分薄田“望天收”。作为淅川县深度贫困村,截止2015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643人,贫困发生率达55.9%。

“我们按照‘旅游产业立柱、光伏产业兜底、艾草产业增收’的扶贫产业发展思路,立足村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仓房镇镇长肖扬说。

    沿着盛仓公路东行500米,一股浓浓的艾草香味扑面而来。“村里的艾草合作社正在加工艾条呢。”肖扬介绍,由于艾草易栽培、见效快、好管护,且一年能收获三季,一次种植,年年受益,目前,仓房镇已经发展艾草3600亩,并引进了艾草加工厂,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模式,平均每亩可收益3000至5000元。

    “仅刘裴村,就种植艾草近千亩,通过种植、务工、销售等带动130户贫困家庭创收。”淅川县人大驻刘裴村第一书记周玉巧介绍。

正在搬卸艾草的张奎富挺了挺腰说,过去家里穷得连药都吃不起,现在好了,种了7亩艾草,每亩年收入2000元;平时在合作社打打零工,加上合作社年底分红,这一年下来,收入两万多块钱。

    一边种“艾”致富,一边靠“爱”脱贫。淅川县各级扶贫干部还立足贫困户实际,因户施策,实施“点穴”式帮扶。为了让李增军鼓足干劲,创收致富,扶贫干部常和他促膝而谈,拉家常、讲政策,鼓励李增军把“志”立起来,引导他学技术,利用生态林养蜂。多次推心置腹的交流,李增军开始振奋了。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2016年底,李增军尝试养殖6箱蜜蜂,随后逐步扩大规模至30箱。蜂养成了,销售却成了大问题。“扶贫干部在县城帮我找了几家蛋糕房,亲自推介我的产品。现在,我的原生态蜂蜜供不应求。”李增军感激地说。

    初尝“甜蜜”滋味的李增军,变得更有劲了。第二年,他利用养蜂的1万多元收入和产业奖补资金,买了两头母牛,发展养殖,开始多元化“创业”。2020年,李增军家净收入56000多元,“小康路上,有爱相伴,咱日子越过越甜蜜!”李增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依托临近丹江大观苑、香严寺和坐禅谷等景区优势,扶贫干部“牵线”,中润园公司入驻。村里的2000多亩山坡流转给企业,开始发展乡村旅游。“6亩坡地流转给企业,每亩年租金400元;利用到户增收资金入股,年分红350元;月务工收入2500多元……现在,一年收入6万多。”在家门口务工的贫困户薛志发感慨,这都得益于咱的扶贫干部啊。

    “花香蝶自来”。每逢节假日,仓房镇附近的各大景区就游客爆满。2016年底,贫困户燕占会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办起了农家乐。小院子里载满了樱桃、红叶和月季等,一年四季,鲜花锦簇。“住着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农家民宿,吃着农家饭、山野菜。游客图的是咱这山青水秀、鱼肥水美的悠闲舒坦生活,一住半个多月都不想回……”燕占会伸出五个指头说,他现在今年收入6万7千块,比起三年前翻5倍。像燕占会一样,刘裴村共发展农家乐17户,仅此一项,户均年增收超过15000元。

    今天的刘裴村,整齐划一的新村民居,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靓丽洁净的生活环境;产业扶贫多样化,群众收入多元化:900亩艾草长势喜人,150亩柑桔、130亩黄金梨已进入盛果期,71亩丹参丰收在望;安排扶贫公益岗位90个,181户贫困家庭通过技术培训实现就业……村内每家贫困户都有2个以上产业叠加,户均年收益6000元以上。2019年底,刘裴村贫困人口降至8户1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

    “下一步,我们将打造刘裴田园综合体项目,探索‘民居+特色农产品’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优势,让老百姓日子越来越红火。”周玉巧对未来充满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