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越俎代庖”, 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吕栓
曾经看过一个有趣的视频,一只小鸟经常待在窝里让妈妈喂食,有一天鸟妈妈不在了,它不得不自己外出觅食,可是没有生存能力,见到虫子只是张大嘴巴,却不知道怎么用嘴去啄,始终吃不到虫子……
看过笑过之后,带给我的却是深深的思考。
我们现在有些孩子,不也像这只小鸟一样吗?据新闻报道,宁波一小学的学生,在校午餐时,面对味道鲜美的大虾,居然有很多同学无动于衷,原因是不会剥虾;《武汉晨报》也报道某小学一年级学生不会剥鸡蛋,称在家都是父母剥好后才吃;再看看身边有些同学,鞋带开了,被绊着脚栽个跟头也不会去绑一下……这些都是自立能力缺失的表现。
而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怀却是无微不至。接送孩子上下学,明知道路上会堵车,但还是把车开到校门口,因为车里面开着空调,坐着舒服;帮孩子整理文具,背书包,到学校打扫卫生,生怕孩子累着;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也要参与其中,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把饭菜做好后端到孩子妈没身边,甚至亲自喂他们……
试想,家长这样“越俎代庖”,培养出来的孩子,如何拥有独立的人格?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如何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前不久,我在一家饭店吃早餐,亲眼看见这样一幕:一位十一、二岁的孩子妈妈买好了包子,烙馍让孩子找个地方先端过去,可等这位妈妈端着两碗滚烫的稀饭从人群中挤出来时,看到孩子仍端着盘子站在桌子边。妈好气地说:“娃呀,你就不能把桌子收拾一下吗?”但孩子却抱怨:“妈呀,你咋才来呀?”
事后,在攀谈中,这位母亲也承认,除了学习,在家从来没让孩子干过活,正是自己凡事包办、代劳,才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实际上,孩子从3岁开始,就能在大人的提示下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帮大人拿东西,扔垃圾,整理玩具,穿、脱衣服,洗手,刷牙,吃饭等。到了5、6岁,就可以尝试着让他们扫地,擦桌子,洗碗,整理书包;7到12岁就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饭菜,打扫房间,拖地,收拾床铺,洗衣服等,等到了13岁,基本上生活中的各种家务都能够自己处理了!
反观我们邻国日本的小朋友,动手能力非常的强。6,7岁的小孩子,在学校吃完饭后,自己收拾桌子,刷碗,洗筷,打扫餐厅,拖地,并且没有一点剩饭残渣,他们干活时分工协作,井然有序……这一点,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该认真反思学习呢?
所以说,教育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不好好学习,品德不好,要管;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只有把握好“管”与“放”之间的界限, 才能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